站内检索:

天柱山:禅林三祖冠南州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岗峦逶迤,苍郁翠黛,环境清幽,景色怡人,一座千年禅宗古刹背倚景色瑰丽的天柱山矗立于野人寨,这就是皖西南境内蜚声海内外的禅宗祖庭三祖乾元禅寺——即三祖寺。

  禅风越千年

  南朝梁天监四年,建康道林寺高僧宝志与江南著名方士白鹤道人斗法,在皖公山(天柱山)下野人寨凤形山卓锡得地,开山建刹。初名菩提庵,武帝萧衍闻奏赐额“山谷寺”。

  北周武帝灭佛,诛灭沙门,三祖僧璨遵从二祖慧可师嘱,南徙隐避皖公山,“往来于司空山与皖公山之间,幽栖林野,涧饮松餐,积十余年无人知晓”;并潜心著《信心铭》传世。

  隋开皇九年,僧璨正式驻锡山谷寺。开皇十二年僧璨为前来礼谒的道信求“解脱”法门,传付衣法。随即往罗浮山历时二载旋返。

  大业二年僧璨于寺前大树下为四众说法,合掌立化,葬于寺后。后唐肃宗李亨赐山谷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代宗李豫谥僧璨号“鉴智禅师”,赐塔名“觉寂塔”。承前启后的中国禅宗一脉宗风在此奠基。

  据文史资料记载,唐代的智岩、湛然、天柱山和尚,五代时的彻闻,宋时的天衣怀、圆智、守禧、法宗,明季的善达、了莹,清初的东源,以及民国时的妙高、月海等都为振兴祖庭,光耀宗风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使得三祖寺香火鼎盛,宗风绵延。

  三祖宗风千年不绝得到诸多檀越的护持,梁潜邑隐士何氏三高、唐舒州别驾李常、刺史独孤及、张彦远;明处士葛暹等;历代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从唐代李翱、李德修、吕渭,到宋代林逋、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李公麟、陆宰、李师中、周邦彦、徐俯和范成大,明代的刘基,当代的赵朴初等都为三祖寺的发展兴盛做出了极大贡献。

  劫难看兴衰

  三祖寺屡经损毁,历尽磨难。唐武宗时遇会昌法难,李炎灭佛,三祖寺寺塔俱毁。皇二年寺内资寿塔被雷击焚毁。南宋末年,元兵南侵,寺院遭毁,唯塔独存,直至明朝中叶,方得以重建。万历年间,三祖寺禅堂复遭焚毁。崇祯八年,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与官兵在天柱山周旋,三祖寺又毁于兵燹。咸丰十年,太平天国起义军至潜,与清廷官兵激战,三祖寺再遭战火焚毁,仅存觉寂塔。明清两代,屡修屡毁。整个清朝时期乃至民国,仅得以维持香灯不灭,佛事禅修呈衰败状态。至民国初,山下大殿、山门等建筑已是一片废墟,住寺僧在塔院守住几间旧房,仅依微薄寺产维持生存。民国三十五年,方丈月海募化修成大殿院门、经楼、寮舍大小70余间,使三祖寺艰难地保存了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寺院及田地、山林一度收归国有。文革期间,三祖寺又遭到严重破坏,三祖僧璨的舍利塑像,寺内各种大小佛像及经书、法器等佛教文物悉被焚毁,僧众大都还俗回乡。

  1979年以后,三祖寺获准开放,历经30多年的建设,寺院整体结构得以逐步恢复。先是恒愿和尚、宽康和尚和弟子觉开维持寺院,1986年后宏行和尚主持三祖寺建设,先后建成千佛殿、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殿、尊客堂、法堂、上宾寮、东寮房、西寮房、塔院东寮楼、圆通门、海会堂等殿宇及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达7000余平方米,总投资达1100余万元。三祖寺渐次得到修复和发展。其间,19819月觉寂塔被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4月三祖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寺观。今日三祖寺,塔刹高耸,殿宇辉煌,炉香袅绕,钟磬和鸣,一代三祖宗风经千年而延续。

  在三祖寺纪念建寺1500周年之际,在宽容法师主持下,一场浩大的修复重建工程开始。现一期工程已告竣工,二期正在火热进行中。新建工程依据功能需要分为静修区、共修区、生活区和旅游接待区。整体建筑依山就势,高下相望,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建造广场、牌坊、放生池、钟鼓楼,重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侧分建乾元阁、信心楼等。重建后的三祖寺楼阁辉煌,殿宇堂皇,园林巧布,功能齐全,将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佛教文化研究、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

  文化见厚重
  三祖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今日三祖寺幸存下来的有觉寂塔、立化塔、三高亭和大量摩崖石刻及碑刻。这些不仅为今日游人增添游景揽胜、抚古思今的感慨,而且还可以通过这些断断续续的记载,把三祖寺历史的这串零散的珠玑连缀起来,给世人呈现其昔日的风采。

  觉寂塔几经重修,风采依然。现今的觉寂塔是唐代的塔基、宋代的塔刹、明代的塔身,楼阁式塔体,砖木结构,飞檐翘角,斗拱相乘。塔为5层,外旋中空,螺旋而上,每层4门相对,两虚两实,游人登塔,常被虚实所迷。塔顶置有相轮,由8条碗口粗的铁链牵制,链上系有400余只风铃,风吹铃动,叮当悦耳。

  宝志飞锡开山的卓锡井、茂林修竹中志公栖身习静的宝公洞、达摩面壁入定之境的达摩崖、道信求法的解缚石、纪念何氏兄弟献宅建刹高风的三高亭、孤诣苦心说法圆寂的立化塔、以及寺侧荟萃唐宋以来300余方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使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还有开启智慧的摩围泉的传说、升谷文钱的故事更是增添了三祖寺的文化砝码。

  在高僧辈出的中国佛教禅宗一脉,三祖僧璨则是一位承前启后的杰出大师。他不仅在危境中拯救出禅宗幼芽使之延续发展,而且同时在隐避皖公山的十数年间完成毕生著述《信心铭》,为禅宗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信心铭》堪称中国禅宗史上第一部经典,为禅宗以文字总结其修习经验开创了理论先河。

  因其文化厚重,三祖寺于2007年入选“中国十大佛教文化旅游胜地”,2009年又获“全国民族文化旅游新兴十大品牌”称号。

  交流遍寰宇

  三祖僧璨大师及其禅宗典籍《信心铭》奠定了三祖寺在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史上的地位,从而也使三祖寺禅宗祖庭成为海内外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世人对禅学的追捧,《信心铭》被译成多种文字向海外传播。僧璨、三祖寺及《信心铭》的影响在港澳台、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在欧美诸国的影响与日俱增。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每年都有来自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欧美、俄国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前来寻根觅祖,礼佛敬香;学者前来交流或采访。近年三祖寺注重对祖庭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开展对《信心铭》的研究,邀请地方学者就三祖思想和禅宗文化座谈。

  今天的三祖寺,既是修学弘法的基地,又为学界、文化界、政界乃至商界精英人士习禅提供平台。一个以三祖寺为依托,向南与安庆、九华山、黄山、庐山连成一道佛教文化“长廊”业已搭建;向西与岳西司空山、向南与湖北黄梅双峰山形成一个禅宗发祥地“金三角”正在形成;由禅宗初祖到六祖的禅宗祖庭联谊会也将以三祖寺为枢纽应运而生。

  “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跨越千年的三祖寺无愧于南宋诗人张同之的由衷称赞。三祖寺的魅力、影响力逾千年而不朽!(余迅)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保护政策|法律声明|投诉方式|友情链接|站点导航|2008版回顾|2005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