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内容:概述→菜林庄→仰天湖→白云湖→船形石→天然石刻→铁笛龛→无量寿塔→狐狸坟→龙过峡→飞水瀑→美女石→天柱寺→迥龙桥→崇慧塔→太子阁→(茶庄)
概述
各位团友,我们今天游览的虎头崖景区位于天柱山风景区东部偏南,面积18.46平方公里,可谓是崖奇、谷怪,道佛仙踪、田园风光集于一地,自然人文相得益彰。
北面是磅礴厚重的玉镜山,海拔913米,绵延南北30华里。从西面看,优美的山脊线形似睡美人,当地人称为仰天观音。玉镜山原名万岁山,因汉武帝南巡登台封岳,臣民山呼万岁而得名。到了唐代贞元二年(公元786年),万岁山突然爆裂,皎莹如玉,远观如明镜悬在空中。当时舒州刺史吕渭将万岁山崩裂情况报告朝廷,改名玉镜山。玉镜山南端突出崖石形似虎头,故名虎头崖。又因长年云雾缭绕,又称白云崖。游客朋友们,今天的游览可是“拨云看虎”。
今天游览线路,据说是汉武帝登山路线,从旌驾桥至回龙桥。
菜林庄
离开105国道,沿着菱角河上行,过马堰关,现在进入菜林庄盆地。这里群山怀抱,梯田层层,绿树成荫,村舍点点。为什么叫菜林庄呢?据传唐崇慧和尚开山后,到宋代,这里寺庙规模很大,住寺和尚香客很多,每天需要新鲜蔬菜和茶叶,要有基地供应,于是由郡守亲自踏勘,安排南边村庄土肥生产供应蔬菜,日久便称菜庄。西边土地山高云雾多,适应种茶,日后称为茶庄。朋友们,大家可留意没有,这是一个天然盆地,青山四围,娘娘河从中穿过,小气候特别适宜种菜。这里所产萝卜,皮薄、汁多、味美,古时与雪湖藕并列为贡品。这里流传民谚是“菜庄萝卜雪湖藕,两白不吃莫要走。”如今,当地村民成立了菜林庄无公害蔬菜开发公司,常年向城区居民和广大游客提供优质的新鲜蔬菜。
仰天湖
好了,过菜林庄盆地,前面又是一个山口,称蛇龙关。左青龙山,右蛇形山,两山相交成关口。过关之后,便是两山怀抱孙老屋盆地。这里山高谷深,松苍竹翠,犹如世外桃园。前面流泉飞溅叫响水槽,“山中一夜雨,瀑布挂前川”,娘娘河平日里贤良温顺,以她甘甜的乳汁滋养平川百姓,洪水季节,她的脾气可大了,响水槽迭水声震数里之外。
旧志记载:虎头崖有藏虎洞,下有仰天湖,蓄为注,可灌可沃。孙老屋盆地古代叫仰天湖,可能地理学上为淤塞湖。那时候湖边长满芦苇,湖中天鹅成群,鸳鸯戏水。湖上泛舟,只见云在水上漂,船在云中行。传说水底下居住着一个大家族,男耕女织,世世代代过着和睦美满的生活。有福气的人,无风天能看到水下居民屋顶瓦楞。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不知何时,仰天湖消失了,只留下美丽的传说,令人回味和向往。
到玉镜山,不能不提到王珪,王珪又名王禹玉,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甲科第二名(榜眼),开始做官生涯。从扬州通判到金紫光禄大夫,封歧国公。《四库全书》录载王珪从《华阳集》60卷“其文章博赡瑰丽,自成一家”,特别是王珪 为宋王朝起草诏书18年(知制浩)。他一生著作书目近300卷,宋王朝重大典策多出王珪之手。三个儿子都有作为,孙女婿不怎么样,谁?秦桧,也是一代枭雄。王珪早年随叔叔迁居潜山,原住在玉镜山麓凤凰山,现在王姓后代仍以王珪宰相为自豪。
过孙家老屋,我们可要步行登山了。这山间小路约2华里,蜿蜒曲折,路旁流水潺潺,山花点点。大家可以放松心情,好景致还在里面呢!
白云湖
好了,现在我们到了虎形山口。大家抬头仰望,前面的峭崖陡壁就是虎头崖,也称白云崖。你看,黑褐色的巨石分别镶嵌在眼、嘴、鼻上,虎视眈眈,威风十足。从侧面远眺,虎头又成了仰面观音散垂的青丝发,有人说是美人淋浴之后,仰卧沙滩,享受阳光。
这一泓清水称白云湖,不是她能倒映天上白云,是古代的白云庵就建在湖对面的山坡上。这是近年建设的人工湖,坡顶高 为270米,盛水5万立方米,是天柱山风景区第四个高山平湖。为保护下游娘娘河小流域的生态,在建湖做了充分论证,既保持湖周边山体景观和一定蓄水量,又兼顾枯水季节下游农田灌溉和整个流域原生系统不因蓄水而改变。
船形石
湖的北边那块大石,长20余米,宽、高各10余米,溪水从石下流过,大家看,象不象一只大船停在溪流中?对,就是船形石。石上刻有江西南昌举人罗文博明朝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当时他在潜山任知事,书题的“元气磅礴”四个大字。过湖后,大家可以登“船”看石刻。这里石刻最早是宋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弟苏子平等题名,较晚是乾隆年间张期愈题刻,“超然物表”字数较大。除元气磅礴外,还有刘应峰“中天峻拔”、李元阳“云居”、罗汝芳(太湖知县)“来云”、“仙洞重华”。
天然石刻
说起石刻,这是天柱山区别于其它名山特色之一。全山林林总总石刻500多处,主要分布在山谷流泉、佛光寺、主峰、虎头崖四大景区,以多、精、名、秀享誉海内外。更为奇绝的是,这里有全国唯一“天公雕刻”,是自然力神奇书法杰作。游客朋友们,请跟我走:这是“山”,这是“川”。这里山川美不美?“美”。这显然狂草“美哉”。连起来读“美哉山川”。你看她,笔力苍润,劲透石背,和历史上任何书法大家相比决不逊色。汉字源于象形,本意就是师法自然,泱泱中华,文明古国,有许多“天下第一”,朋友们,“美哉山川”算不算天下第一?
铁笛龛
看完“天公雕刻”,我们再看人工雕刻,那显然是块大石。不,那是座石屋,外圆内方,长2.4米,宽2.3米,高2米,门楣刻字是明朝御史大夫李元阳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所题“铁笛龛”三字。
李元阳,明代云南太和人,字仁甫,号中溪,嘉靖进士,在江阴做知县,很有政绩。朝廷任命为监察御史。他的作风是遇事敢言,所以当时贪官污吏望风遁逃,后来年纪大了,不做关中巡按,任荆州郡守,仍然保守晚节。活到九十岁,无病而终。李御史是文学家,文章有《中溪漫稿》,诗有《艳雪台诗》。作为关中巡按,他到过很多地方。据说,有人诬告郧阳知府徐桂(潜山人),他是来办案,为徐桂正名。还有记载李元阳来看同事王玉汝,当时潜山知县是王玉汝。李元阳来潜山盘桓时间较长,在山下石牛古洞、三祖寺和虎头崖共留下7副石刻。
请大家轮换进洞,这副题刻也是李元阳写的。“兹龛何代凿,灵壑含幽光。”可见,李元阳本人也不知石龛是什么时代雕凿的。但他非常热爱潜山这个洞天福地,称赞这里“眼界都无染”,并表示信心“吾将礼法王”,就是向前朝王安石学习,当一个改革的志士,像开凿石龛人一样,不间断冲举开掘,表现了李元阳的进取精神。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潜山张期俞率子张必刚来虎头崖避暑月余,在石壁上题“超然物表”四字。张必刚父子在经学研究上颇有成就,多卷书文选进《四库全书》,父子著作编入《张氏经学》。
朋友们可能要问,石龛为什么称“铁笛”呢?原来古代笛与涤同音、同义。笛者涤也,可以涤除烦恼、忧愁。如果能将铁笛吹响,龛内石壁可增加音量,嘹亮的笛声在烟霞林木间久久回响。相传,汉代鲁道人隐居白云崖,每年种白术换米度日。常坐龛中,吹奏铁笛。笛声一响,百里皆闻,天上群仙,地上百兽,都来聆听。山前老百姓说:“壁间笛响”“云里悬钟”是虎头崖两景。至今,夜间人静的时候,他们还经常听到笛音钟鸣。
无量寿塔
铁笛龛旁,四块大盘石层层相叠,像是多层宝塔,称无量寿塔,是嘉靖年间住山海慧和尚立,字由法昂题。
往右,又有一洞,洞内有石床,石床凿痕被磨平滑,周围石壁烟熏火燎痕迹,想见历朝历代都有人在此住宿。好,我们从石缝出去,左上方还有一个石室,应是开山道人和尚打坐静修参禅的地方。宋时,这里就建有白云庵,现在规划恢复重建,分为山门、主殿、偏殿和庵院四个部分。与普通寺庵不同,建筑并不强求中轴线对称,布局也较分散,应该说,与原白云庵年代风貌相符合。
狐狸坟
从白云庵往西,我们去看一座狐狸坟,朋友们可能会问:狐狸怎么有坟?这里发生过类似聊斋狐仙女郎伴书生故事。待我细细道来。
明代嘉靖年间,潜山有一个书生名叫徐桂,早年在白云庵攻读。有天晚上,山雾重重,细雨朦朦,水滴在芭蕉叶上,发出了有节奏的嘀嗒声。徐桂触景生情,提笔写了两句诗:“细雨洒芭蕉,孤灯独自熬。”吟诵了两遍,没有恰当的句子往下写。这时窗外传来“不嫌奴貌丑,陪你度今宵。”的续句,声音清晰娇滴。待他抬头看时,一位美貌的佳人站在自己面前,说:“先生,小女子为你伴读来了。”徐桂神魂颠倒,身不由已地飘飘然起来。
这个女子自缠上徐桂以后,每天晚上一更来,五更走。徐桂自迷上女色,也就没有心思温习功课了。一天,庵上住持发现徐桂百会无光,邪气笼罩天堂,喜气溢于眉宇间,知道定有私遇,立即进行责问。徐桂不敢隐瞒,如实招认。住持接着又问:“你自我感觉如何?”徐桂说:“开始有些疲劳,后来她从嘴里吐出一颗珠子放到我嘴里就好了。”住持点了点头,并对徐桂面授了机宜。
到了晚上,那位少女按时到来,照旧把宝珠送到徐桂嘴里,徐桂按照老住持指点,喉咙一动,这颗珠就吞到了肚里。此刻少女惊恐万状,哀伤地说:“我犯了色戒,一千五百年的道行白修了。”徐桂不知所措。少女接着说:“明晨你到庵后山上,见到死狐,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埋起来。发达之后,每年清明节来祭奠一次。”说完后,掩面而去。第二天徐桂悲痛不已,堆坟葬了狐仙。
徐桂自吞下宝珠后,突然心明眼亮,看书作文,一通百通。嘉庆十四年进士,初授东昌知府司理,擢升刑部主事,后历官员外郎,再升郧阳知府。之所以飞黄腾达,他认为与咽吞狐狸宝珠有关,所以每年清明节前都到狐狸坟祭祀。有一年,到了坟前,想起狐仙百般恩爱和吞珠之事,感到非常愧疚。刚躬身下拜,突感一股怪味恶心,呕吐不止,狐仙给的那颗珠子也滚在地上。这时突然坟头崩裂,一只狐狸钻出来把滚在地上的珠子衔走了。从此,这座狐狸坟,早就没有狐狸在里面了。
这个凄婉的故事在这里广为流传,前几年拍成电影,片名《天柱狐女》。徐桂确有其人,下面还有他的题刻呢!
龙过峡
虎头崖环线游览景点还有娘娘鞋,铁牛石,更精采的是龙过峡和罄口 洞。
龙过峡位于玉镜山东侧半山腰,全长800多米,由花岗岩裂隙和崩塌巨石叠砌而成,峡中有洞,洞连成峡。为什么叫龙过峡呢?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中国的大地被称为“龙的土地”,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蜿蜒绵长的大别山脉象一条条巨龙腾跃,这条峡谷悠长曲折,七进七出。相传远古有龙过玉镜山,见玉镜映照出一条与自己一模一样的龙影,误为同类,以身撞镜,镜破成湖,鳞落成石,才有今天我们看到曲折迂回的龙过峡。
龙过峡分兽脚、马毛、鬣尾 、鹿角、狗爪、鱼鳞、鱼须七口洞,七个部分构成头角峥嵘矫健活泼的龙的形象。过去神话支配人,现在人在欣赏神话。让我们逐个欣赏七口洞,我建议兵分两路,年轻、体力好的客人跟我进洞,年纪大和体力稍差的由全陪领走山边步行道。穿过龙过峡,咱们到飞水瀑会师。
飞水瀑
飞水瀑是下崖水库的源头,玉镜山东侧约7平方公里的降水和地下水汇成溪流从崖顶跌落,破壁飞出,落进深潭,阳光照射似万条金线垂地,十分壮观。清代王凤诏有诗赞:秀嶂嵯峨碧涧悬,玉虹飞影吸晴川,苔痕滴破含清照,风籁凌空石激泉。
看完飞水瀑,我们折向西行,前面两谷交叉称剪子,是玉镜峰与虎头崖结合部,右上方为对牛石,两牛抵角,永远不分胜负。穿越剪子叉,到了玉镜峰西侧。
虎头崖景区中段,这里怪石多、村舍古、民风淳。我们先到中部观景台,方平石台。这天然观景台是孤立的一块整石,上部平整光滑,东临玉镜,向北丘壑重叠,向西可远眺天柱诸峰,向南则阡陌纵横。近处松竹交翠,鸡犬人家,同喧嚣城市相比,又是一个天地,不一般的风情。
美女石
小沙岗两个怪石,前后相距仅10米,远看酷似人形(俗名和尚石、美女石、和尚撵美女、美女回头看)你看,前面身材苗条,可像靓女?后面身材敦实,可是帅哥?这对男女是什么人?急匆匆赶路哪里去呢?也许是我们在虎头崖看到的书生徐桂与狐仙女郎双双出走吧!
这个小池塘称酒池,原来那里有酒罈,二石相叠。是先有酒罈,还是先有酒池,游客朋友,你们说呢?
天柱寺
大家往下个景点走的时候,我想把天柱寺佛教演化的情况先向大家做介绍。天柱寺创于唐开元年间,崇慧禅师开山。崇慧禅师是彭州人,“得法于牛头”,俗称牛头禅,很有名望。他非常喜爱天柱山。由于他的名气大,所以天柱寺香火很盛,历唐、宋、元、明而不衰,延续近几千年。当时楼阁高耸,殿宇辉煌,十分宏丽。唐乾元间“敕赐天柱山天柱禅寺”,宋绍圣二年(1095年),又“敕赐天柱山永庆禅寺”,后又多次敕赐,并建有“九楹长纱殿”。明朝洪武年间重修,明末以后渐渐衰落,清元白禅师住持,当时巡抚张朝珍为元白禅师住持重修。至解放前,仅存大殿三间。九十年代,当地村民又在原来遗址上恢复一楹主殿,难见当年风采了。
迥龙桥
这里小石桥,仅是一块长条石,却名见经传。传说这就是迥龙桥。当年汉武帝登封时,很想登上天柱峰,一览天下,但因山高路险,荆棘遍地,走到这个地方,便仪仗回驾。皇帝是真龙天子,后人就称这个小桥为迥龙桥。
崇慧塔
前面一丛竹桥后面就是天柱寺,前面池塘称洗钵池。天下名山僧占多,从地理风水学上看,天柱寺依山借势,左青龙,右白虎,后山山脉绵长,前有溪流怀抱,南对案山几峰,明堂开阔,遥想当年,“九楹长纱殿”,佛灯高照,钟鼓齐鸣,诵经拜佛,是何等肃穆虔诚。东边路南那块伸向田地的石块,上刻“讲经石”三个大字,相传是崇慧大师当年讲经的地方。大概是听经的人太多,寺里盛不下,就搬到屋外来了。寺前二里的地方原耸立一座古塔,叫三元塔,又名崇慧塔,相传为崇慧法师于唐大历十四年在此化身。这是一座石塔,八十年代修路拆了,现在恢复的石塔,古朴庄重,可以看到明显的唐代石雕风格。寺中原来还有元尊宿塔,为元白可尊宿涅磐处,是清康熙年间巡抚张朝珍建,不知什么时候毁掉了。
太子阁
天柱寺西边,早于天柱寺一处建筑称太子阁,是梁太子昭明读书处。昭明太子是梁武帝的长子,名统。当地传说,他为撰《文选》,常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后人为纪念他,便将他读书的地方取名“太子阁”。昭明太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封建统治方式中分封制与集权制冲撞激烈之时,朝代更迭频繁,又逢北方少数民族崛起,致使战乱连年,民不聊生。危机四伏的社会根源就衍生独特的社会文化,当时文人士大夫皆以隐居、弃世为理想,使玄学盛行,道家中兴,佛教开始广为流传。昭明的父亲梁武帝萧衍在位48年(502-549),非常尊崇佛学,号“佛心天子”。他在公元507年裁决天柱山白鹤道人与宝志禅师的道场选址之争,从而天柱山佛教一发不可收。昭明处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为当时文化所影响,又得不到帝位,便在离金陵(南京)不远的天柱山苦读,成为一段独特的历史。太子阁古老建筑虽已倒塌,但“太子阁”三字横匾仍存潜山博物馆中。
好了,游客朋友们,今天我们林林总总看了三十多个景点,尽情地领略了山之险、峰之高、崖之奇、石之异,体验了山林野趣,感受了山民田园之乐,并对天柱山宗教(道教鲁道人元纈,佛教牛头禅崇慧,儒教王珪、昭明、李元阳、张必刚父子)有所了解。大家可发现,我们看的人文景点建筑都在不同的年代,尽管历史跨度很大,但都同存在一个空间,文化内涵连续,有文脉可寻,有差异可分。
天柱山风景名胜区有八大景区和三个外围参观点。虎头崖景区的特色与主峰相比少了一份跌宕,多了份安祥;与三祖寺相比,少了份佛教的庄严,多了一份人性浪漫。不知各位朋友,可有和我相同的感受。
虎头崖景区的游览已到尾声,再走一公里,就是“山川风物,如在世外”的茶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