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天柱山护地大王刘源 
发布时间:2012年6月6日 星期三

天柱山护地大王刘源 

储北平

 

天柱山有不少景点冠名“关寨”,这既是沿用宋末抗元义军所用之名,亦是表达对刘源这位民族英雄的纪念。

刘源(?—1282年),字叔清,绰号野人,人称野人源,宋末淮西同安(今潜山县梅城镇)人,乡绅。南宋末年,刘源在天柱山聚抗元军民10万余众,坚守18年之久,保护了当地群众免遭蹂躏。刘源在天柱山设东、南、西、北四关寨和总关寨,神秘谷是屯兵之地,牛马城则是放马之所。总关寨是指挥部,遗址现已恢复,上有炮台和仿古炮;中有天然鼓石,踩之轰然作响,据说是当时石鼓;下有百步云梯、石磊寨墙,设垛口和运兵孔,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当年留在西关寨石壁上的刘源抗元纪事石刻,至今保存完好,1981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末,元军大举南侵,宋之半壁河山岌岌可危。各地智勇之士,纷纷起兵勤王抗元。宋咸淳元年(1265),元军大元帅阿术率大军至庐州、安庆,刘源奉地方将领之命,领头组织义兵,联络周边山寨,联合抵御元兵。他在野人寨举起义旗,以天柱山为据点,响应者达10万多人。按照本地农事特点,义兵春则放归耕种,冬则聚合整训,亦兵亦农,井然有序。在排兵布阵上,他将人马五里一营,十里一堡地分散开来,分别占领天柱山区内的各个制高点,并将险要处按所在方位分为5个关口,派重兵把守。一时间,天柱峰周围旌旗相望,鼓角相闻,兵马往来,声震山岳,四方豪杰纷纷投奔。

德祐元年(1275),宋安庆知府范文虎降元,元军乘机攻山,大肆屠杀野人寨农民义军。刘源悲愤万分,迫于时艰,不得不转入地下,伺机而动。井炎二年(1277)春,文天祥兴复军局部有进展,给刘源以极大鼓舞。他便秘密串联安庆境内其他义军,并与太湖义民张德兴共举义旗,重拳出击,一举攻克太湖,占领了司空山。司空山义民傅高也率众响应,并在山中建造了“朝天宫殿”。紧接着,义军联军向湖北进发,攻下黄州、寿昌,声势浩大,兵力大增。为遏制这一势头,元兵集结重兵由鄂州进军反击,企图夺下黄州。义军与其在樊口展开激战,元军大败,首领落荒逃窜,慌乱中坠水淹死,义军乘胜追击,连占诸郡。元军视刘源为眼中钉肉中刺,多次派兵征剿皆无功而返。

同年八月,元悍将昂吉儿率部围剿。联军商议,由刘源镇守天柱山,与张德兴、傅高驻守的司空山成犄角之势。元军攻天柱山未得逞,改攻司空山,刘源出兵援救而中途被阻。不久司空山被攻破,张傅均阵亡,黄州、寿昌复陷。在元军扫清外围之后,刘源义军显得势单力孤,面对不利局面,他只得收缩战线,稳踞天柱山诸关寨,与元军周旋。兵不厌诈,刘源故意在野人寨街头设立山货店,门前挂特大草鞋,在途中遗弃大号马蹄铁。他还安排一部下,在元军侦探眼皮底下,将一头疲乏不堪卧倒在田里的大黄牛用肩扛起,送到大路交与老农。元军闻风丧胆,决定围而不攻,刘源则诱敌深入,组成一支娘子军下山挑战,元军以为妇女好欺,便穷追不舍,结果中了埋伏,损兵折将。刘源占据着天柱山有利地形采取游击战,将这支元军拖疲拖垮。

就这样坚守了3年,虽重创了元军,但眼看宋室兴复无望,加上缺乏后勤补给,义军处境更加困难,少数意志不坚者军心有所动摇。此时,元军一方面集中优势兵力,向天柱山猛攻,另一方面又以重金收买内奸。当时,刘源军中仅一门火炮,威力很大,每次都在这个关口开一炮,待打退敌人,立即运到另一关口再开一炮。元军获此情报,便改变战法,同时向各关口发起猛攻,义军寡不敌众,关寨被一一攻破。刘源拼命死战,终倒在了天柱峰下。

刘源死后,元兵割其首级“函送报功”。元军撤离后,乡民们为寄托哀思,用檀木配制假头,将刘源安葬在百花崖下,修墓立碑,世代祭扫不衰。明宣德七年(1432),皇帝追封为“护地大王”,并命就地建庙宇。成化三年(1467),迁庙于刘源故里梅城镇彭家岭,改称“大王庙”。为纪念刘源,他当初起兵的野人寨,至今仍沿袭着“野寨”这一地名。(原载安庆晚报副刊等)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保护政策|法律声明|投诉方式|友情链接|站点导航|2008版回顾|2005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