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雄奇灵秀”又一景   天籁笛声入耳心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幽洞石刻

水槽石梯

石床及房

   “虎头崖”,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365滚球网址的8大支柱之一。为了弥补对景区的一无所知,我与亲朋好友一起利用国节长假来了个拓荒小游。

从潜山县城沿105国道向西北行7公里,再向天柱山镇林庄村方向前进6公里是目的地,行程应该很轻松。可“虎头崖”景区进山车道正在演奏加宽“进行曲”,小车只能在林庄5公里处打住。问虎头林业站的值班人,他们说,上山顺着一个气象旗杆往上走就是主景区。然而找到气象旗杆后,向东南方向是一条弯曲小道,向西北方向则是陡峭山壁和密密松林。我探路走进弯曲小道后有点紧张,路无印迹杂草却深过膝盖,而且越往前草越深——秋季蛇很凶,我怕草丛中遭遇毒蛇便撤回了。尝试向山顶方向攀爬,用了约半个小时,依旧没找到进景区的路。已是下午3点多钟了,我们只好悻悻铩羽而归……

幸运的是,林业站一位年轻大嫂愿意为我们当向导,她说山上分叉路多,目前还没搞路标,许多外地游客都找不到。由大嫂带路,就在气象旗杆前几米向右,再绕到一处挺隐蔽的羊肠小道,沿山腰往西北方向走,要不了10分钟,“虎头崖”景区那巨石、古洞,就蓦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虎头崖”又名白云崖,此崖崖名不仅颇有诗意,而且可以想象在清晨或薄暮时分,云山雾海会情酥酥缭绕山崖……在“虎头崖”周边东张西望,我们怎么也找不到主峰那不到千米的虎头形象。大嫂说:若想看虎头,要站在毛女峰或菱角河畔才行。虎头景区总面积14余平方公里,其中题刻约有20余处,均刊于巨石危崖之间,以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李公择题名纪游刻为最早。李公择又名李常,是黄庭坚舅父,尽管他有案狱讼诉公务缠身,却仍不失雅士文人之风范。也许是该地方位于天柱山麓与三祖寺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之间,离县城说远不算远,说近却相当偏僻,最适合官宦之人悄然游玩,借以抒发情怀。而醒目异常的“超然物表”,乃清代乾隆年间张期愈率子必禄、必刚、必受所题。他们父子三人来此镌刻,莫非只是宣示超然物外的心情么?

最值得关注的,当属白云崖下那2米见方的石龛(读音:kān ,意为供奉佛像、神位的小阁子)。此龛从一巨石中开凿,什么时候开的,干什么用的,至今迷雾茫茫。传说早在400多年前的明嘉靖年间,御史大夫李元阳游历此地时也曾疑窦丛生,他思虑良久,赋龛名曰“铁笛”,并作五言律诗“兹龛何代凿,灵壑含幽光,讵意空岩里,仙人有盖藏……”刻于龛内。诗的大意是:在这幽静神奇的山谷里,何年何代开凿了这座石龛呢?那凿龛之人相邀仙人在一起谈天说地,该不会有什么惊世构想吧!至于选龛名曰“铁笛”,盖因为此处巨石排空,云浪翻滚,山风咽咽,恰似凿龛之人横吹铁笛发出的声响……

“铁笛龛”周边深草中,卧藏有水槽、石梯以及石臼等古代遗物。白云崖中间,凿有面积6平米左右的石房,石床长度超过了15米,这显然是能工巧匠所为。元时元蒙军队进攻安庆,知府范文虎投降,引起军民极大愤恨。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智勇双全的刘源在天柱山倡议起兵,扎营结寨,从谷口到西关,五里一营,十里一堡,兵马往来,不绝于道。他与宋安抚史张德兴等联络,屡败元兵,保护了十多万群众免遭蹂躏……天柱山是历史上有名的古战场,这水槽、石梯以及石臼乃至石房、石床等,会不会是刘源他们用于打持久战而建筑的呢?虽然后来的李元阳也认真考证过,斯人算是行家里手,但毕竟不是司马迁,也不敢擅自使用“春秋笔法”,“野人”刘源当时是不可能登上正史“大雅之堂”的。这,也就留下了一串串至今难以诠释的历史问号。

虎头景区的接待环境,眼下还处于荒芜阶段。但令人欣慰的是,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该景区规划已由苏州一知名公司编制完成,随着招商引资和开发进度的加快,中外游客期待的目光定会熠熠闪烁!届时,既能感应到深山幽谷野性“虎”啸,也能欣赏到白云戏巨石、云浪激石龛的景致,更能在心里聆听天籁笛声——那余音绕梁的婉转悠扬声响,来自青山绿水春风,来自禽鸟与松涛和鸣,来自你我他由衷的赞誉。“虎头崖”原本就是天柱山“雄奇灵秀”风貌的一部分,只不过姗姗来迟而已;如今忽地展现秀藏了几百数千年的这朵奇葩,人们倍感青睐、惊叹,也在情理之中。(文/图 霍建明)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保护政策|法律声明|投诉方式|友情链接|站点导航|2008版回顾|2005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