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章回小说大
昨日上午,本报记者专访了张恨水四子张伍。他详细讲述了张恨水的“回家”之路。
大师骨灰藏在家中40年
1967年农历正月初七,被老舍称赞为“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张恨水在北京砖塔胡同的家中逝世,其骨灰后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上世纪60年代末,听到一些不利父亲的传闻后,我跑到八宝山"偷"出了父亲的骨灰盒。”张伍说,在随后的整整十年,父亲的骨灰盒就没有离开过自己。“接下来的30多年,父亲的骨灰盒则一直由兄弟几人轮流保管。”张伍说,家中有一个专门藏放父亲骨灰盒的柜子,只有父亲生日、祭日或特别的节日,才捧出来吊唁。
回家安葬是其生前夙愿
“父亲的骨灰迟迟没有安葬,让亲属们都十分纠结。”张伍说,由于兄弟姐妹年龄都已很大,为方便祭扫,原本可将父亲的骨灰安葬在北京,“但是通过收集父亲生前的小说与资料,发现回到祖籍潜山入土为安一直是父亲生前的夙愿。”
“父亲虽然出生在江西上饶,但因祖籍潜山,并在潜山生活过,为此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潜山人。”张伍说,十八岁那年,张恨水在潜山故居黄土屋里创作了他第一部小说《青衫泪》。后来写作时常用“我亦潜山人”“天柱山下人”“天柱峰旧客”“天柱山樵”等具有家乡风味的笔名,在成名作《啼笑因缘》序中还特地落款“潜山张恨水”。
张伍说,在上世纪30年代初发表的小说《秘密谷》里,张恨水发挥想象力,在天柱山上虚构出一个世外桃源;其他11部中长篇小说的全部或者部分情节,同样是以潜山作为背景。后来,他在重庆《新民报》的《最后关头》专栏中,1938年就有近十篇文章谈到潜山。
墓园已经基本建成
潜山县博物馆馆长李丁生介绍,张恨水的女儿张明明为墓园建设操了不少心,在她的建议下,连墓园内栽种的绿化树木都尽可能是张恨水喜欢的树,或者是在他书中写过的树。(转自:中安在线 作者:蒋六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