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时翻书,见《苏轼文集》一篇短文,《记李公择天柱分桃》。文曰:“李公择与客游天柱寺还。过司命祠下,道旁见一桃烂熟可爱。当往来之冲,而不为人之所得,疑其为真灵之瑞。分食之则不足,众以与公择,公择不可。时苏、徐二客皆有老母七十余,公择使二客分之,归遗其母。人人满意,过于分桃,此事不可不识也。”
短文中的李公择,又名李常,北宋南康建昌人,时任提点淮南西道刑狱,居潜山。与李公寅、李公麟同称龙眠三李。公择为黄庭坚舅父,与东坡友善,后任舒州别驾,出己俸募建舍利塔。也就是今天还能看到的三祖寺觉寂塔。短文中的天柱寺、司命祠相距13里。均为宋时舒州的著名的佛寺和道观。
天柱寺位于玉镜山北、唐乾元初年(758年)由牛头禅崇慧大师创建。永泰元年(765年)唐代宗李豫策封为“天柱禅寺”,寺后原有“太子阁”,为梁昭明太子读书处,寺周围原有青云亭、步月亭、正宗亭。早废,现存有讲经石、入定石,均为崇慧遗存。后仔和尚、彻闻禅师、广慧禅师、处凝禅师住持。宋绍圣二年(1095年)策封为天柱山永庆禅寺。此间建九楹长纱殿、明洪武年间重修,清康熙初改建、虽多次遭兵火,至1938年抗战时仍存三楹禅殿。文革后,当地信众募建了正殿。天柱寺是唐宋时天柱山名声很大、香火很盛的大庙,盛时僧侣超过数百人,郡府专设茶庄、菜庄、林庄(薪柴用材)榷场。可见天柱寺在淮南诸庙中显赫地位。李公择作为东道主和上级携客游览本郡名胜,当属正常接待。
司命祠位于三祖寺以东的白鹤宫内。全称
《记李公择天柱分桃》是苏轼在舒州周游最短的一篇游记。路线是从天柱寺游览返回州府,过司命祠下,从谷口左边沿今天菱角河出山途中,在路旁发生一件趣事。记叙真实自然,分桃和谐亲切的场面宛在眼前。发掘开来,有三层意义。
一是今日潜山舒州故地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风清俗美。“往来之冲”,道旁熟桃无人摘取就是例证;二是官员与众客徒步出游,简从简朴。官民关系既尊卑有序又礼贤下人:当“分食之不足”时,众想到“以与公择”,这是尊长礼让。“公择不可”是谦和礼让。“公择使二客分之”进一步体现了官员公正裁决和平易近人、礼贤下士的形象;三是“使苏、徐二客分之”的理由是“皆有老母七十余,归遗其母、人人满意、过于分桃”都体现当时所谓仕大夫阶级的“万事孝为先”这一共同认知的伦理纲常。今天看来“瑞桃孝慈母”的孝是文明之举,是传统美德,值得永远发扬光大。(朱邦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