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第十篇    皖光苑•古皖城觅踪(一)
发布时间: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导游内容:古皖城概述皖光苑(历史文物精品展——青铜镜精品展——古新世生物化石展——程长庚陈列馆——张恨水陈列馆——太平塔)乔公庄园(胭脂井)天宁寨(舒王台)

 

游客朋友们,我们安排半天时间游览城区景观景点,主要有浓缩了皖文化历史的皖光苑,有三国时代佳丽二乔生活的乔公庄园和遗迹胭脂井,有宋代宰相王安石在舒州任职时的读书台等。我们一边游览这些景点,一边寻觅古皖城的踪迹。最后安排一点时间供大家在城区旅游定点商店购物。

我们先从天柱大道经古塔路到皖光苑。沿古塔路两侧我县正在规划建皖文化街,将与皖光苑连成一体,形成以突现皖文化为特色的新兴旅游开发区——皖园。

古皖城概述

潜山县是皖的发祥地。周封皖伯大夫治皖,皖国的都城就在今天的县城。到了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置庐江郡,辖皖县,而皖县城址也是今天的潜山县城了。东汉庐江太守陆康为了远远的避开袁术,将郡治迁到皖县城。此后,袁术、曹操、孙策三家交替据有皖城,此地便成了魏吴争占的重要城池。所以说“欲霸中原,必征皖地”。天柱山地区成为历代兵家古战场,这里发生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如公元199年,孙策、周瑜率兵攻克皖城,得乔家二女,才有了“小乔初嫁了”的美谈。关于这段风流佳话,我们到乔公庄园再为大家做详细介绍。

古皖城的历史,距今已2800年。其中,从东汉到南宋末年,在这13个世纪中,县城作为州、郡、府治所长达800年的历史,一直是皖西南的重镇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家可能知道,安徽省名源于安庆和徽州两府的首字,而“安庆府”最初就设在古皖城。设置安徽省是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的事,而安庆府早在南宋时即设置。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苏东坡和南宋宁宗皇帝都曾在这里为官。1195年,宁宗即位,因他曾当过舒州节度使,当了皇帝后,他就将舒州升格为安庆府。当时的州、府治所,仍在我们这座城。直到端平三年(1236年),安庆府治才迁往长江岸边。自此,古皖城走向衰落。到元代至治三年(1323年),设置潜山县,县治所仍在古皖城旧址,即今天县委、县政府所在地的梅城镇。

梅城镇位于潜山县东南部,辖地略呈方形,背靠天柱山,东西两河相夹,土地平整,水系发达。梅城的名称来源已久,在唐代初,还设置过梅城县。“梅城”因何而名,史志上没有明确记载,民间主要有四种说法。一说是梅城的城墙是明朝一位贞烈女子袁梅花督造,为纪念这位梅花小姐,故名“梅城”;二说是古代这里有很多的梅树,因而得名;三说是三国时,魏将曹休攻打皖城时逢炎夏,曹兵口渴难行,曹休对士兵说,前面就是梅城,进入城内就有梅子吃,大家一听说有梅子吃,立刻口中生津,于是皆呼梅城;四说是城东傍梅河,故称“梅城”。你们看哪一种说法更可信一些呢?

好了,我们已到达了“皖光苑”。“皖光苑”取“光大古皖文化,弘扬爱国精神”之意,是潜山县博物馆,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现今馆内文物藏品丰富,不少文物在全国绝无仅有。在馆内参观由讲解员给大家讲解,请大家注意爱护文物。

皖光苑

欢迎各位参观潜山县博物馆,我们馆是一座集园林与博物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国家3A级景区,是安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和全民国防教育基地。馆内浓缩着安徽的远古文明,浓缩着潜山的历史文化。目前馆内辟有 “历史文物精品展”、“青铜镜精品展”、“古新世生物化石展”,著名通俗小说大家“张恨水陈列馆”、京剧创始人“程长庚陈列馆”,还有“碑林”、“梅园”和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塔——“太平塔”。

历史文物精品展

首先请大家随我到“历史文物精品展厅”去参观。

潜山以薛家岗文化为源头,以古皖国为原生地的皖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富。五千多年来,这里的先人在古皖大地上劳作、繁衍生息,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积聚了丰富的文物宝藏。借此告诉大家,我们潜山的地上地下文物极为丰富,是安徽省文物资源大县,2005年曾被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

“薛家岗遗址”位于我县王河镇薛家岗村,紧傍皖河,呈一个椭圆形的台地,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1979年发现,经过省考古研究所和广州中山大学先后9次发掘,揭露面积近2300平方米,出土文物及碎片约10000余片。专家们认为这个遗址延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文化层堆积厚,遗迹、遗物丰富,文化内涵深遂,是长江中下游以新石器时代为主的古文化遗址。

“薛家岗遗址”文化堆积分为5层。第一层耕土层,第二层宋代瓦砾层,第三层商代文化层,四、五两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依据地层叠压关系,四、五两层又分为四期文化层,文化层的第一期不够明显,二、三期才是薛家岗文化的主体;根据碳十四测定,三期文化距今约6000年,出土器物分石、陶、玉三大类,四期文化层有夹沙陶鬶形器。

这里是薛家岗出土的石器,石器有石刀、石斧、石镞、石铲、石凿、石钺、石锛、石针等。这些石器主要为当时生产劳做用具。石镞为捕猎器械,石针是当时生活中的缝织用具。石器多为通体精磨,棱角分明,对面穿孔。有些石刀、石铲还绘有红色花果形图案,以奇(ji)数排列。其中,113孔石刀尤为特殊,13孔石刀宽912cm,长51.6cm,绘有花果纹,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首次发现的重要文物,在国内外罕见。目前,13孔石刀已被安徽省博物馆收藏。

陶器主要有鼎、豆、壶、罐、盆、碗、鬶、杯等生活用具,有的是炊具,有的是盛用器。这些器型的形状变化和制作的方法很具有薛家岗遗址的地方特色。

这里是陶纺轮和陶网坠,它是一种细作工具,是纺线、打鱼用具上的装备件。说明当时人们就有纺线和打鱼活动。

大家看到的这些玉环、玉璜、玉管、玉琮、玉铲、玉扣等,这些器物雕刻精美,有的可以串挂起来,这是当时人们的装饰品。您可从中看到,爱美之心,古今皆同。

遗址出土的陶球很多,大小不等,这空心陶球尤为特殊,球面除孔眼外还有交错刺纹,球内装有小陶丸,摇之有声,清脆悦耳。有研究者认为,这种陶球是一种原始的“节奏乐器”。

薛家岗出土的文物显示着自身独具一格的特征和典型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别于国内其它诸文化的独特风格。出土器物证明,这里曾经定居过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手工业已经分离出来,而且已相当发达。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原始文化以及黄河流域诸文化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因此,被中科院命名为“薛家岗文化”。

潜山地处皖西南,襟连大别山,频临长江,扼吴楚之咽喉。据《史记》载,春秋时潜山为皖国,属周大夫皖伯封地,当时皖国的辖区为今太湖、望江、怀宁、潜山、岳西及宿松东部,皖都在今潜山。楚灭皖国,在潜山建皖城。秦统一中国废封建,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皖地属九江郡,到了前汉改为庐江郡、皖县,三国时郡治没有变。后有晋州郡、熙州、同安郡、舒州、安庆府、怀宁县等,历经州、郡、府治。元至治三年(1323)初立潜山县。

潜山这块土地也是骚客云集和兵家必争之地,到处是悠长历史的印记和人类进步与发展的足迹。源远流长的历史,给潜山大地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古墓葬是潜山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较为集中,在城区西北的彰法山为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的墓群;城北彭岭为西汉墓群;余井马道、青楼为东汉墓群,这些墓区已被列为重点墓葬保护区。

请大家先从这几组不同时期的青铜礼器、兵器和乐器看看:

随着人类进步和发展,中国的青铜时代,是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形成的,主要是大量使用青铜生产工具、兵器和青铜礼器。从礼制上看,青铜器是贵族世家的标志,也是庙堂不可缺少的宝器。礼器使用的多寡,是体现贵族等级制度上下尊卑的象征。青铜是指铜与铅、锡合金而成。

这件柱足饕餮(taotie)纹青铜甗(yan),古为烹饪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饕餮纹是商至西周时器物上的主题纹,纹饰象征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食凶兽面形)

青铜提梁卣(you)古为盛酒器。

夔龙纹大口尊古为盛酒器,(夔龙纹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叫夔)

青铜爵(jue)和青铜觚(gu)古为饮酒器。

青铜鬲(li)古为炊煮加热器。

这些青铜礼器经考证是西周晚期的器物。

这块夔龙纹陶范出土于潜山,这也就说明当时在潜山有铸造青铜器作坊。

这三件春秋时期的青铜礼器,是在潜山县梅城镇黄岭村,沪渝高速路取土区出土的。

甗仍然属当时的烹饪器,这两件龙凤提梁盉(he)也为盛酒器,或者说是古人调和酒水的,调和后注入饮酒器具,同时出土的还有两件带盖折沿弧档青铜鬲(li)的温酒器。

这是战国时期青铜壶,盛酒、盛食器。

青铜鼎(ding)是古代的炊器,相当于现代的锅。

青铜匜(yi)相当于现代的瓢,流口明显。这种平底匜具有战国中晚期楚文化的特色。

青铜洗(xi)相当于现代的脸盆。

这些青铜礼器铸造之精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是古代贵族们举行各种礼仪活动的象征物。

从目前馆内青铜器中,兵器占大宗,青铜兵器是奴隶主贵族军队的必要装备,是研究兵器史、战争史的实物资料。这些剑、矛(mao)、戈(ge)、镞(zu)、戟(ji)等都有它不同程度的杀伤力。

青铜剑,属短兵器,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进行格斗的兵器。

矛、戈、戟属长兵器。

青铜矛:是一种“刺杀”兵器,安以木质的长(mi)端有铜镦(dui)

青铜戈:是一种内刃戈,“勾杀”兵器,安以木质竹质的长柲,端有鐏(zun)

青铜戟:是矛和戈的合体,“刺”、“勾”兼用,安以木制和竹制柲,端有铜镦(dui)

青铜镞:属远程兵器,这种镞是三角形刃镞,镞后附箭杆,又叫“铤”,发射时有其挺进力,出土于彰法山战国墓。

这件驽机是靠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它的发射力大,射程远,出土于潜山马道东汉墓。

这件是衔镳(biao),车马器,衔是横勒在马嘴里以便驾驭的器件,也叫马嚼子。

这是青铜毂(gu),车马器,是马车上加固用的车毂辘构件,装在车辆两侧的轴上。

青铜钲(zheng),古代军用的器乐,用时口朝上,以击而鸣。

青铜铎(duo),也是一种军乐器。

这是青铜权,等重之具,即现代说的砝码,古时的度量衡。

以上介绍这些兵器大部分都是在彰法山一带出土。“折戟沉沙烟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从这些出土的兵器,我们似乎翻阅了一部中国古代的战争史。

这是潜山出土的战国玉器、琉璃器。玉器在中国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说说玉璧、玉环、玉瑗吧,它有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特殊内容,璧:一为礼器;二为系璧;三为随葬器;四为礼仪或馈赠器,古时国事访问用璧表达相见之礼。诸候国交往用璧表示祝贺吉祥,又是一种凭信。玉环,古时有赐环则还,赐玦则绝(玦是环上缺一个口)。玉瑗,主要是召请信物。琉璃瑗、蜻蜓眼琉璃珠,它以琉璃为主镶嵌颗粒绿松石而成,属于高级饰品,工艺制作尤为精美,已定为国家珍贵文物。

漆木器的使用源远流长,在这里有战国时期的彩绘镇墓兽、彩绘漆耳杯、彩绘漆盘,西汉时期的彩绘耳杯、盘,分别都绘有云气、天鹅纹和凤鸟纹。漆耳杯也为当时的饮酒器;漆盘可能是当时的果品盘,历经几千年依然色泽如新,还有一些木梳、木篦,工艺精细,出土完好。

这是西汉早期的彩绘漆棺,是1992年冬在潜山彭岭出土,重棺单椁,内为棺外为椁,珍贵在椁的四壁彩绘诱人,绘画精致豪放,运笔流畅,图为双龙穿壁,车、马、虫、鱼、弯弓狩猎、云气、仙草等,彩绘反映了“安居乐业”之意吧! 

接着请大家到“青铜镜精品展厅”参观。

青铜镜精品展

中国古代青铜有着悠久的冶铸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成就,素来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中国铜镜则是百花争艳的青铜艺术花园中的一束奇葩,它深刻地反映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社会经济盛衰、人们的思想文化、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青铜镜是古人用来梳洗妆扮的日常生活用具,镜的正面磨光发亮(可用丝绸或毛皮擦),背面铸有钮和纹饰。铜镜背面图案、文字是铜镜鉴定年代的依据,青铜由铜、铅、锡合金,以铜为主。在中国发现时代最早的铜镜,距今四千多年。潜山县博物馆馆藏铜镜300多件,最早的是战国铜镜。

这是战国的四山镜、五山镜、方形格状花叶纹镜、羽状纹镜。山字纹是战国最流行的纹,大约出现于春秋晚期,战国晚期出现方形铜镜,体薄而轻巧,镜面平直,钮细小,无铭文。

西汉至东汉前期的铜镜逐渐厚重,深灰色、黑色,多为圆形钮,取代战国弦纹钮,出现铭文,内容多是通俗的“吉祥”语。汉代博局纹(又名规矩纹)镜中的博局纹是LTV三种图案,博局纹、连弧纹、孔丁纹是汉代最流行的纹。这是西汉的长宜子孙连弧镜、长乐草叶博局镜。

东汉铜镜镜钮变大、变高,出现人物、神兽图案,镜面微鼓,扩大了映照的范围。这是尚方四神生肖博局镜,上有铭文“尚方作竟(同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等吉祥语,表达了古人希望健康长寿的愿望。这是虞氏神兽画像镜、八乳八禽博局镜。

唐代的铜镜,银铅成分增多,所以呈银白色,光泽好,镜身较汉镜厚实。在造型上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亚字形等新样式,镜钮也有作兽形的,铜镜的纹饰,改变了汉代以来以几何图案为主的规范,开始以写实的花草、禽兽和人物故事为主,唐镜上基本不见铭文。这是唐代瑞兽葡萄镜、飞禽花卉镜(菱花形)、月宫镜。月宫镜上有嫦娥翩翩起舞、玉兔捣药、蟾蜍在跳,说明在唐代嫦娥奔月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

宋镜为铜镜,含锡小,薄,质地差,易生锈,出现钟形、桃形、心形镜、钮小,带印记。这是湖州石念二叔镜(亚字形,铭文“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有柄龙凤镜、湖州有柄铭文镜。浙江湖州是宋时制镜中心,宋代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的名讳,将“镜”字改为“照”或“鉴”,故称铜镜为“照子”或“铜鉴”,宋以后又称镜。

这是明代仿神兽镜、明代厚德荣归镜,质地不如以往,清代乾隆以后,铜镜逐渐淘汰,被玻璃镜代替。

“工艺美术是测定民族文化水平的标准,在这里艺术和生活是密切结合着的”。展示在我们面前的这些瑰丽堂皇、琳琅满目的铜镜,正是值得我们夸耀的民族工艺代表作!今天,铜镜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们的神韵却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泯灭,将千秋万代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古新世生物化石展

接下来请随我参观“古新世生物化石展”。

这里陈展的古生物化石和化石标本,是七十年代开始,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研究所的专家、教授会同本馆员工先后在潜山盆地采集的。

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遗物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埋藏于地下,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变成了和石头一样的东西。据专家介绍,采集的难度相当大,难度比为:在一万只生物当中能有一只成为化石也就不错了,成为化石后在一万只化石中能找到一只都是很不容易的。潜山出土的化石既丰富又珍贵,以至中科院的专家把潜山列为“亚洲哺乳类的发源地,古生物化石的宝地”。

这里陈展的化石,都是新生代古新世地层中出土的古生物化石,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近的地质时期,大约开始于6500万年前。

这是“潜山安徽龟”,它生活在距今6000万年以前,是一种水生陆龟,在潜山盆地发现的龟类有两种,都属于古新世中晚期,在古新世能确知龟科的最早地史记录,迄今,全世界资料极少,到目前为止,连同“潜山安徽龟”化石在内,才只有2科、3属、5种,由此可见潜山发现的龟化石,是何等珍贵。因此,它的命名,特别地突出了化石的出土地,叫“潜山安徽龟”,而不是“安徽潜山龟”。

这是“东方晓鼠”化石,是1979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物研究所李传夔教授在潜山杨小屋化石点发现的。经研究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啮齿类动物化石,1980年在美国匹茨堡市举行的早期啮齿类进化国际讨论会上,一致肯定了东方晓鼠与啮齿类的关系。推翻了世界鼠类起源在北美州的论断,而重新确立在亚州的东方——中国安徽潜山。

这些化石分别是“丰齿兽”、“安徽潜山娇齿兽”(属猴子类)、“大别古脊齿兽”、“龙齿异猬”、“王河蜴螈”、“安庆蜥”等,尤其是“李氏皖水鸡”的发现填补了亚洲古新世地层鸟类的空白。所以说潜山出土化石种类繁多,称为古脊椎动物发源的宝地。

这具恐龙骨架模型,是中科院古脊椎研究所,根据四川自贡出土的多棘恐龙复制的。这是一种食草龙,是出现于中生代,三叠纪中期的爬行动物。

这是恐龙蛋化石模型。恐龙是卵生的,恐龙产卵是按窝下蛋,一窝最多可达2030枚,重叠摆放,有长型的、圆型的、椭圆的、橄榄型的,它的结构也是由蛋壳、蛋白和蛋黄组成。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保护政策|法律声明|投诉方式|友情链接|站点导航|2008版回顾|2005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