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第十篇    皖光苑•古皖城觅踪(二)
发布时间: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程长庚陈列馆

下面请随我参观京剧创始人程长庚陈列馆。

我们潜山不仅是文化之乡,而且是戏曲之乡。潜山怀宁一带是徽班的故里,弹腔、徽调的发祥地,也是众多戏曲名家的诞生地,程长庚就是我县王河镇程家井人,他是清末著名的戏曲家,徽班领袖,京剧创始人。

程长庚幼年随父入徽班学戏,道光二年(1822),随父及叔伯北上河南、太源,经保定入京搭“三庆班”,以主演《文昭关》、《战长沙》一鸣惊人,显露头角。道光后一直为“三庆班”首席老生,并掌管“三庆班”。在咸丰、同治年间他被亲任为三大徽班总管,兼任精忠庙庙首。文宗皇帝赐其五品顶戴,任京都梨园工会会首,统率菊部。

由于程长庚兼容并蓄,取多种腔调之精华,积几十年的经验,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继而创立了国之瑰宝——京剧,因此被人们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伶圣、剧神等。

这是程长庚故居的照片,现已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程长庚的家乡,流传着“夜朝官”的故事。所谓“夜朝官”,也就是 “戏台上的官”。这个故事说的是:程家井地处鸭形山边,东北面是“古城山”,西南面是一望无垠的稻田,一条小河绕村而过。这个村庄全居住着程氏族人,可东西两头,绝然不同。东头很发旺,人丁兴旺,有钱有势,并有人在县衙供职。而居住在西头的程氏人呢,一个出名的人都没有。西头人便猜会不会是坟山有问题。就请风先生来看,风先生说:“东头鸭形山是块宝地,想要西头和东头一样兴旺发达,须将西头的祖坟移到东头鸭形山安葬。”于是风先生择了个吉日葬坟。但西头的人想,如果迁坟的事让东头人知道了,肯定是迁不了,想来想去,西头的人想出了一个万全之计——那就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子时葬坟,因为那时大家都在忙过年,没人注意外界的事。大年初一的早上,东头发现了,可木已成舟,为时已晚。好歹大家都是同一宗族,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那位风先生见没有按照他择的吉日安葬,便对西头的人说:“你们没有按吉日葬坟,如果今后要出人才,最多只能出个‘夜朝官’。”说来也巧,西头程家果真出了“官”,“三十六把黄龙伞尽显舞台”,连“皇帝”都当了,这也就是“夜朝官”的故事。这个夜朝官是谁呢?就是大老板程长庚。

程长庚是宋代理学名家程颐的后代,他是程氏第五十一世孙。程氏祠堂堂号“四箴堂”,即按程颐视、听、言、动四字箴言而取的名。

从保存的《程氏族谱》中可以看出,程氏家谱派系为:“伯伟尚嘉芳,浩天大发祥。闻知遵典训,正真起才良。”程长庚按族派为闻知遵典训的“闻”字辈。他的谱名叫闻檄,字玉珊,生于嘉庆16(1811),活了69岁,葬于北京彰仪门外的京都潜山墓地。

他的妻子庄氏,生于嘉庆25年,也就是1820年,比程长庚小9岁。因庄氏不育,她曾多次规劝程长庚纳妾续娶,均被程长庚拒绝,后庄氏先长庚五年去世,仅活了55岁。

程长庚不仅是一个德艺双馨的好班主,而且是一位才艺超群能扎五色靠的演员:他红靠能演《宁武关》上的周遇吉;绿靠能演《战长沙》上的关羽;白靠能演《镇澶洲》上的岳飞;黑靠能演《白良关》上的尉迟敬德。

程长庚还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艺术大师,他不仅在老生行当造诣精深,而且生、旦、净、丑等行也无一不能、无一不精,艺术上重视人物塑造,善于体察人物的性格身份、神采、举止,尤长表现端庄凝重的忠臣义士一类人物。程长庚一反戏台上以旦角为主的传统,他凭着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让老生在舞台上占有显赫地位。他所塑造的伍子胥、鲁肃、关羽、孔明、岳飞等人物形象个个神采飞扬,令观者如对古人,油然起敬慕之心。每一登场,万人空巷,艺术表演炉火纯青,达到了最佳境界。他所上演的剧目成了尔后乃至当今京剧舞台上的传统名剧,连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都称誉他为“京都名伶”、“皖中人杰”。他与余三胜、张二奎并称“老生三杰”和“三鼎甲”。他为人宽厚却纪律严明,曾教诲他的学生说:“咱们是吃开口饭的,嘴皮子没有功夫,人家听你什么呢?如果吐字不清,就像钝刀割鸡,不是叫人难受吗?”

这张飞檐翅角,古朴典雅的古戏楼照片,叫万涧古戏楼,是程长庚家班演出过的场所。据说,程长庚第一次在这里唱戏,因偷字减声,被观众喝了“倒彩”,程长庚从此闭门三载苦练,再出场时已是一鸣惊人了。在此后的演艺生涯中,他扮演了许多忠勇爱国之士,如:1875年扮演的《文昭关》伍员,《战长沙》关羽,1864年扮演的《群英会》鲁肃,还有《战樊城》刘璋等等,只可惜那时照像机很少,他所扮演的大多数角色都是宫庭画师画的像,唯一的一张照片,据说还是德国人进贡给慈禧太后的一架照像机,他在给老佛爷唱戏时慈禧太后命人给拍的照。这一张画像是文宗皇帝一次在园明圆听程长庚唱戏,认为他的戏唱得好,一高兴就赏了他五品顶戴。

程长庚在晚年亲自创办了一个“三庆大科”的科班,招收弟子培训演员,这张照片上的谭鑫培就是程门传人,他既是程长庚的徒弟,也是程长庚的义子。谭鑫培生于1847年,死于1917年,活了70岁。程长庚和妻子庄氏没有生育,就收养了谭鑫培做义子。后来收养了族侄程章瑚做养子。

这是程门传人汪桂芬,他是程长庚的琴师,汪桂芬在18岁以前也是唱戏的,后来因为嗓音的变化,没法唱戏,改作拉琴,作了程长庚的琴师。汪桂芬也是潜山人,生于1860年,仅活了49岁。

这是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为程长庚研究的题词:“群芳斗艳皮黄馨,三庆忽出一伟人,伶杰长庚今有幸,论坛歌台唱剧神。”

这张画像是清末宫庭画师沈容甫为在同治和光绪年间戏曲届有名望的十三位艺人的画像——《同、光名伶十三绝》。请从左至右看,第一个,郝兰田,怀宁人,他扮演《行路》上面的康氏;第二个张胜奎,扮演《一捧雪》上的莫成;第三个梅巧玲,是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的祖父,江苏泰州人,他扮演《雁门关》上的萧太后;第四个刘赶三,天津人,名宝山,在《探亲》里扮演乡下妈妈;第五个余紫云,湖北罗田人,在《彩楼》里扮演王宝钏;这是程长庚,在《群英会》上扮演鲁肃;徐小香,江苏苏州人,在《群英会》上扮演周瑜;时小福,他扮演《采桑》上的罗敷;杨鸣玉在《思志诚》中扮演明天亮;卢胜奎,也是安徽人,扮演《空城计》上的诸葛亮;朱连芬,江苏元和人,他在《琴挑》上演陈妙常;谭鑫培,湖北江夏人,他在《恶虎村》里饰演黄天霸;最后一位是杨月楼,怀宁人,在《探母》上演杨延辉。

所谓“无石不成班”之说,也就是说没有石牌的人唱戏,就不成为戏班,石牌属怀宁,是过去潜山和怀宁水路的重要埠头。在十三绝里,郝兰田是怀宁人,程长庚是潜山人,真是戏系潜怀人,无愧是戏曲之乡。这些家谱是程氏后裔提供的宝贵资料。关于程长庚入谱还有这么一说。程氏家族在一开始编修家谱时,不愿意把程长庚写进家谱,认为戏子低下,不能登“大雅之堂”。后来呢,因为他成名了,受到文宗皇帝的赏赐,封他五品顶戴。他的族人才把他编入家谱,以他为荣了。

天柱山孕育了程长庚这样伟大的表演艺术家、“戏曲活动家”,也造就了伟大的小说家,接着,请随我参观“张恨水陈列馆”。

张恨水陈列馆      

沿着这条鹅卵石铺筑的小道,右边是天然块石组成的碑林,左边是潜山县“梅花协会”和我馆合作的梅园。

碑林石刻是以张恨水题字和一些名人为张恨水题词所刻的,其中“恨水何以为号,取李后主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也”,这句话是张恨水对自己笔名的解释。南唐后主李煜是婉约派大词家,他的《相见欢》全词是:“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张恨水先生截取“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中“恨水”二字为笔名,是警戒自己要珍惜年华,不要虚度光阴。

“钟天柱之灵气,底说部于大成。”这是万枚子先生为张恨水研究会的题词。万枚子生前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解放前他和张恨水一同共事于《新民报》。

“恨水兄就是最重气节,最富正义感,最爱惜羽毛的人,所以被称为真正的文人。”这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对张恨水的评价。

“托迹华巅不计年,两三松树老疑仙,莫教堕入闲樵斧,一束柴薪值几钱。”这首诗是张恨水为他的好友张友鸾所题。张友鸾当年有一位朋友在重庆社会局任高官,他力邀张友鸾任职,张友鸾为此而征询张恨水的意见。作为知己好友,张恨水便画了一幅《松竹图》赠于张友鸾,并在画上题写这首诗,劝他保持气节,莫入官场。

左边的这片生长茂盛的梅花,如果到了开花时节,便是一片花的海洋,让人沁心、陶醉。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几千年来,植梅、艺梅、赏梅、咏梅的诗、书、画比比皆是。我们潜山县城又叫梅城,可以想象昔日梅花之盛。如今,植梅、赏梅等梅事活动在县城广泛兴起,使梅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张恨水陈列馆前建的这座亭名“心远亭”。张恨水原名张心远,祖籍在潜山县岭头乡黄岭村,1895年出生于江西广信。在他17岁那年,取笔名为“恨水”。关于他的笔名,当年文坛上曾有过一些传闻流传至今。传说他暗恋冰心女士不成,即恨水不成冰,所以取名为恨水。这当然是文坛的“花边新闻”,张恨水笔名的由来前面已有解释,与冰心女士毫不相干。

张恨水的父亲张钰,清末时在江西景德镇任盐务官,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小心远7岁时,父亲就将他送入学堂读书。张恨水在文学方面极有天赋,不到1年的时间就读完了《三字经》、《千字文》等,并能对简单的对联。当年他的蒙师曾出了“九棵韭菜”的上联,他立刻就对出“十个石榴”的下联,可见他自小聪颖过人。

张恨水在家中是长子,他还有3个弟弟和2个妹妹。他们一家人就全靠他父亲一个人的薪水养口度日,生活非常困难。张恨水10岁那年被父亲送到祖籍潜山居住。这张照片是张恨水的潜山故居,称为黄土书屋,现在已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恨水少年时代就在这里度过,由于他博览群书,读书成癖,家乡人称他是“大书箱”。他的第一部小说《青杉泪》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张恨水17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靠祖上留下来的几亩薄田度日。而张恨水也因没有了经济来源,只好中途辍学出外谋生。他从事过很多职业,帮剧团写过广告词,在江湖上当卖药郎中。直到他23岁那年才正式进入芜湖《皖江日报》工作,这是他所从事的第一份新闻工作。在这期间他先后发表了《紫玉成烟》、《南国相思谱》等一些作品,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一发而不可收。

张恨水自称是一名记者、编辑,但他却以章回小说大家著称于世。他写的小说达130部之多,全部作品约三千多万字,这样的高产作家在全世界都少有。这个展柜里是张恨水的部分作品,他的代表作是《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和《八十一梦》。这张剧照就是根据《金粉世家》改拍的电视剧《京华春梦》,由香港著名演员刘松仁、汪明荃主演。这里还有《啼笑因缘》的剧照是由当年上海著名影星胡蝶主演。张恨水的小说在社会上拥有非常广泛的读者群,他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这是1929年《上海画报》刊登的张恨水照片,这边还有他与《世界日报》同仁的合影。

张恨水曾用自己的稿费与好友张友鸾创办了一份报纸叫《南京人报》,这张照片就是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三人的合影,他们三人是好朋友,又都是著名的办报行家,所以被称为“文坛三张”。又因为他们同是安徽人,又被称为三个“徽骆驼”。南京被日寇占领后,张恨水孤身一人来到重庆。他在重庆《新民报》任主笔,在这期间他发表了大量的抗战小说,如《水浒新传》和《八十一梦》都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嘉奖。1945年,毛主席在重庆接见张恨水,赠送他一件南泥湾生产的呢料及一些大米和红枣,张恨水就用这件呢料做了一件中山装,并且照了这张照片。

张恨水不仅文章写得好,琴棋书画也样样精通。这边是张恨水的绘画。张恨水曾经在北平创办了一所学校叫北华美专。这幅扇页,画意选自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这幅扇页画是张恨水和他的好友刘若英及他的弟弟张牧野当年在青岛时合作的。这幅国画就是赠给他的好友张友鸾的,希望张友鸾保持气节,莫入官场。这幅讽刺漫画《最后关头》,辛辣地讽刺了在国家危亡的最后关头,那些仍在大吃大喝、奢侈糜烂的政客要员,表达了张恨水的爱国之心。

这是张恨水用过的部分遗物。这个剃须刀是他的大女儿张明明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为他购买的。

张恨水一生靠写作为生,晚年生活清贫,因中风长期瘫痪在床,而且又没有了经济收入。当时,周总理就特别安排他为中央文史馆馆员。这是他填写的馆员登记表和简历,由此而享受到每月120元的工资。

张恨水1967年正月初七患脑溢血在北京的西砖塔胡同去世,享年72岁。这是他生前最后一张照片。照片中在张恨水旁边这位就是张恨水的二夫人胡秋霞。张恨水一生有过三位夫人。他的第一次婚姻是由他的母亲一手包办的。大夫人名叫徐文淑,潜山源潭人。由于他大夫人其貌不扬而且又不识文认字,张恨水对这段婚姻非常不满,婚后不久就离家出走,四处谋生。

张恨水的二夫人家境贫寒,5岁的时候就被人从四川拐卖到北京大户人家做女佣。后来被社会上福利机构所救济,认识张恨水后并结为夫妻。张恨水非常同情她的身世,并且还为她写了一本书叫《落霞孤鹜》。胡秋霞与张恨水生有两个子女,大儿子张小水和小女儿张正。张恨水其他六个子女都是由他三夫人周南所生。周南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是一名知识女性,她认识张恨水的时候只有17岁,是春明女中的学生。她因为看过张恨水的小说,非常倾慕他的才华。而且两人又在一次振灾义演中偶遇。张恨水与周南可以说是志趣相同,情投意合。但周南在47岁那年就身患绝症,在北京的故居去世,张恨水悲痛异常。

张恨水在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笔耕不辍。他的好友张友鸾说:“金字塔是一块块石头垒起来,而他的成功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这是最中肯的评价。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保护政策|法律声明|投诉方式|友情链接|站点导航|2008版回顾|2005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