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第二篇    三祖寺景区(一)
发布时间: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导游内容:野人寨→三祖寺景区概述→三祖寺牌坊及放生池→佛道争山,和谐共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祖洞解缚石→摩围泉→观音殿→升谷文钱→立鹤松→立化塔→三高亭→宝公洞→千佛殿→觉寂塔→祖师殿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概述→元刻→张同之诗刻陈棅题名刻→石牛→石牛古洞→唐刻→李白诗刻今何在→王安石题刻→黄庭坚题刻→李师中题刻→涪翁亭→秋兴崖

潜河滨水观光带→诗崖漱玉酒岛流霞→潜河漂流

 

车过旌驾桥,我们就进入了天柱山的南哨——三祖寺景区。

三祖寺景区是天柱山人文景点最集中、文化品位最高的一个文化精品景区。我们将在这里感受到天柱山神秘的宗教文化和帝王文化,观赏到具有历代书法艺术长廊之称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摩崖石刻群。

野人寨

汉武帝当年驾临天柱山拜岳,至今还留下许多与拜岳有关的地名和遗迹。这一片山体环抱的港湾,就是汉武帝的船队自长江溯潜河而上,在此舍舟登陆之地,称为谷口。皇家车撵凤驾穿过谷口的一座桥,后人称为旌驾桥。现在这座桥改建成公路桥,仍沿用旌驾桥之名。这一片徽派建筑是天柱山皖镇休闲购物中心,它就建在汉武帝舍舟登陆的港湾,后被河沙淤塞,填平建起了旅游项目。皖镇由马鞍山投资商投资1.5亿元兴建,建有天柱山古戏楼、善士坊购物步行街等,我们回来时可进去参观购物。皖镇后面西侧有钟山、鼓山,据说就是汉武帝设坛架设钟、鼓之处,野寨中学的背后就是白鹿岗,汉武帝就在那里设坛祭岳,至今还可辨认祭坛遗址。祭岳台以及白鹤宫是我县规划恢复中的一处重要人文景观。

依山面水的野寨中学,环境优雅清静,创建于1943年,现为安徽省示范中学。这所中学是为纪念国民党48176师抗日阵亡将士而建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176师在潜、怀、太一带抗击日军坚守6年之久,对日寇打击沉重,自身也伤亡惨重,先后牺牲将士三千多人。为守护烈士公墓,培养烈士遗孤,1941年,由安庆行署专员范苑声先生发起,社会各界捐助新建“景忠中学”,取“景仰忠烈”之意。范苑声先生自任第一任校长,聘请时任安徽省教育厅秘书的乌以风先生任教务长。现野寨中学校园内建有野中第一任校长、国民党元老范苑声先生墓园以及文物馆和乌以风先生纪念馆。这里的学子秉承校训,刻苦学习,每年高考录取率名列前茅。半个多世纪以来,野寨中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可能有的游客会问,这一带沿河依山傍水,风景如画,交通便捷,怎么被称为野人寨呢?这里有两个动人的传说:一说是很早以前,这一带常有野人出没,掠夺民财,伤害人畜。当时的一位县令决心牺牲自己,解救民众。他带上好酒好菜,深入野人洞中,把野人都吸引到洞内饮酒。酒酣之后,县令命随从用铁水浇灌洞口,铁水凝固封闭了洞口,这位好心的县令和野人同归于尽。其二,说是在南宋末年,本地土豪刘源率十万义兵在天柱山抗元。他自号“刘野人”,在谷口扎的第一寨命名“野人寨”。刘源抗元前后十八年,最后被内奸出卖壮烈牺牲。后人为纪念他,野人寨的名字延用至今。关于刘源的故事,山上还有许多景点和遗迹与刘源抗元有关,我们游览时再为大家讲述。

三祖寺景区概述

现在我们停车在三祖寺山门广场。请大家带好相机等随身物品,随我一起下车,参观游览三祖寺景区。

三祖寺景区规划面积7.04平方公里,是天柱山人文景观最为集中的一个景区。这里除了闻名海内外的佛教禅宗祖庭三祖禅寺外,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汉武帝设坛拜岳留下的遗址,以及天柱山道教最著名的道观白鹤宫(正在恢复建设之中)。沿河风光秀美,已兴建滨河景观长廊和漂流设施。天柱山管委会正在精心规划建设三祖寺景区,努力把三祖寺景区打造成为精品文化景区。

三祖寺牌坊 放生池

105国道旁,三祖寺正前方,一座投资100万元的“三祖圣境”牌坊赫然而立,该牌坊是2005年为迎接三祖寺建寺1500周年庆典而建。牌坊正前方的两边立有高3米的玉麒麟,麒麟背上分别雕刻有宝瓶、如意等器物,取“国家太平,百姓如意”之意。整个牌坊工程由“中国石雕之乡”的山东嘉祥玉麒麟石雕工艺厂设计承制,风格以唐代瓦石营造方法作依托,结合徽派营造法式进行加工制作。该牌坊型式为三门四柱冲天式牌坊,其用料十分讲究,选用山东嘉祥独有的优质青天石,青天石结构紧密牢固、硬度强,它无毒、无味、无辐射,具有绿色环保的天然丽质,素有“寸石寸金”之说。牌坊总跨度23米,高19米,总重量约28000吨。牌坊门上额嵌有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题“三祖禅寺”四个大字,与之相对应的两边是禅宗三祖僧璨《信心铭》中“信心不二,不二信心”两句名言。牌坊上面还精雕细刻了许多以佛教内容为主的吉祥图案,工艺性高,充分体现了中国南北朝佛教风格和禅宗文化的丰富内涵。

牌坊正后方是一条宽2米的架空通道,通道两边是面积2亩的放生池,放生池的石栏全是青天石构建,每根石柱顶端,立有200只神形不同的佛家石狮,石栏板上精刻了形态各异的龙,工艺纯熟的梅兰竹菊以及护生与人生的铭文。三祖寺放生池总投资300万元,2005年建成。不仅方便善男信女放生,而且置身于这条佛文化走廊之中,放眼周边,山光水色尽收眼底,是寺内一道靓丽的风景。三祖寺山门前的石牌坊、石狮栏杆、石龙栏板被称为“门前三绝。”

佛道争山,和谐共处

举目望去,红墙黛瓦的寺院建筑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整个山形宛如一只振翅欲飞的彩凤,觉寂塔就建在凤冠上,东西两侧逶迤的山岗呈环围合抱之势,恰如凤翼护卫着庄严佛地。以堪舆学的观点来说,这里风水佳绝,背倚天柱,面临潜河,左右山势环抱,正应着“前有罩、后有靠、二面抱”的风水学观点。从三祖寺建筑形态上来说,是“远看山包寺,近看寺包山”。天下名山僧占多,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诠释。

三祖寺,全称“三祖山谷乾元禅寺”,是中国禅宗三祖传经布法的场所,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83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庙。

追溯三祖寺的历史,要向诸位介绍一下天柱山的宗教文化。天柱山灵绝山水加上历代帝王的加封,使之成为仙山宝地。《道经》说司命真君居住天柱山,山中有司命洞府。天下名山分为36洞天72福地,天柱山被列为第十四洞天,第五十七福地。因此,历代佛道两教都视天柱山为宝山,争相据为己有。在三祖凤形山,就有佛道争山斗法的传说故事。

公元505年,梁武帝的国师宝志和尚与江南云游方士白鹤道人都奏请梁武帝,将凤形山赐之于己,建观造刹,传经布道。武帝知道他们都有很高的法术,都不得罪,命他们各显灵通,以物为记,得者而居。这宝志和尚就是我们民间流传的济公活佛,他是建康(今南京)道林寺的高僧,有名的疯和尚,手持锡杖,他说:“贫僧以锡杖卓地为记。”白鹤道人手持拂尘,他的拂尘可以化为白鹤,他说:“贫道以鹤止处为记。”说毕,白鹤道人将手中拂尘抛向空中,顿时化为一只白鹤,振翅飞向凤形山。宝志见状,将手中锡杖掷向空中,顿时化为一条银色巨龙,尾随白鹤而去。白鹤飞到凤形山上空,正要敛翅落地,忽见身后巨龙飞来,吓得掉头向东飞去,落在白鹿岗上,宝志的锡杖深深卓入凤形山。当他收起锡杖,卓土处立刻涌出一股甘泉,这就是位于寺后的卓锡泉,又名“卓锡井”。宝志便在凤形山开山建寺,梁武帝赐名为“山谷寺”。白鹤道人在白鹿岗上建起白鹤观,宋徽宗赐名“真源万寿宫”。唐宋时期,天柱山佛道两教盛极一时,寺观达百余座,房屋3600余间,史称“三千道人八百僧”。从宝志和尚开山算起,三祖山谷寺到2005年已历时1500周年。

山门

三祖寺的建筑群,沿着凤形山的山势自下而上依次架造。从山门一直通向祖师殿,全都处在一道中轴线上。烧香礼佛,应从山门进入。三祖寺的山门,也叫三门殿。正门名“般若门”,即“智慧之门”;东边门名“解脱门”,意为摆脱烦恼业障的束缚而获得自由,也称“自由之门”;西边门名“精进门”,意指在去染滤净的修行过程中,要不懈地努力,也称“勤修之门”。门楣上,悬挂着已故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乾元禅寺”匾额。

进了山门,大家看到殿堂两边,站立着5.5米高的“金刚力士”各一尊。佛教汉化后,这两尊像按《封神榜》中的“哼”、“哈”二将的形象来塑造的。

穿过山门殿,步上“通天阶”。三祖寺因山势陡峭,一路上去,有360级台阶。大家不妨从现在开始数一数,“通天阶”高差15米(60级)。

天王殿

迎面就是天王殿,是供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以及韦驮塑像的殿堂,是中国汉族地区佛教寺院的重殿之一。天王殿是纯砖无梁结构,尖顶六角,也称“六角无梁殿”。殿内两边,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他们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掌管风调雨顺之职,是佛教的护法神。殿正中,供奉着弥勒的铜像,是按照五代后梁时的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

弥勒的背后,是韦驮菩萨铜像,手持金刚杵,注视着每一个行人。他是守护释迦牟尼的神将。三祖寺的韦驮是金刚杵驻地的,表示不接待,凡游方僧到寺应斟酌而行。如果是韦驮合掌捧杵的,则表示接待,凡游方僧到寺皆蒙供养。

出了天王殿,我们向东面看,大池内有一个大龟,名叫鼋鼍(yuan tuo)。它本是龙王的太子,善于负重,《西游记》里载唐僧师徒四人过河的就是它。

大雄宝殿

现在我们来到大雄宝殿,这是一座歇山式殿宇,朱檐红墙,琉璃黄瓦。殿门楣上,悬挂着赵朴初题书的“大雄宝殿”匾额。大雄宝殿是佛教寺院的主殿、正殿。“大雄”为佛的德号,意谓佛有大力,能降四魔。这座大殿是在明清两代大雄宝殿旧址上新建的,朱柱红墙,琉璃黄瓦,飞檐翘角,气势巍峨。大殿正中,供奉一尊汉白玉释迦牟尼佛像,高达5.5米,两旁是其弟子迦叶和阿难。这三尊塑像计重11吨,为安徽省境内寺庙所罕见。释迦牟尼塑像前,是释迦太子像。大殿两厢,供置十八罗汉塑像。在印度是十六罗汉,在中国作十六罗汉传记的庆友为十七罗汉,翻译十六罗汉传记的陈玄奘为十八罗汉。他们有的怒目、有的微笑;有的降龙、有的伏虎。奇形怪状、栩栩如生。大殿后侧,东西分别供奉文殊骑狮、普贤坐象的塑像。文殊骑狮,表示智慧威猛;持剑,表示智慧锐利。普贤的白象为六牙,原为菩萨所化,表示威灵。他们的道场分别是山西五台山和四川峨眉山。他们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中的二位,另两位菩萨是观世音和地藏,他们的道场分别在浙江普陀山和安徽九华山。

释迦牟尼的塑像背后,是“海岛观音”大型立体浮雕,这是一幅浓缩中国佛教诸佛菩萨的全图。请看,正中是观音站在龙背上的塑像。她的背后,最上一层,是“三世佛”。这是以空间划分的,即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中间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和他两大弟子迦叶、阿难;西天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两边是药师佛两大弟子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中间一层,正中一尊是地藏菩萨和他的两大弟子道明和尚、闵长者,两边是观音的两大弟子善财童子和龙女。还有四大天王,海鬼夜叉,海中摆渡人等。他们普渡众生,脱离苦海。

现在我们来到法堂。按佛教规制,法堂应建在大雄宝殿的后面。三祖寺由于山势所阻,就把法堂建在禅堂的位置上。法堂是供僧人讲经说法和举行戒行的场所。法堂内,供奉着缅甸仰光妙明法师赠送的一尊高40厘米玉石释迦牟尼佛像。法堂四壁,悬挂着省内外,海内外许多名家书、画、联,供游人品赏。

三祖洞·解缚石

现在我们来到了“三祖洞”。三祖洞内有一方石雕三祖画像。他身材板实,肩披袈裟,双手捻珠。他那宽阔饱满的前额,慈祥和蔼的双目、微微佝偻的身躯,表明他学识渊博,睿智非凡,且又饱经风霜,历尽艰难。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僧璨这位佛教发展史上的伟大人物。

僧璨,出生于公元510年,汴州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一说徐州人。四十多岁时,他全身疮疾。在河南光福寺,他拜谒二祖慧可,说:“弟子身缠风恙,求和尚为我忏罪。”慧可说:“把你的罪对我说说,我来为你忏悔。”僧璨想了片刻:“我实在说不出我的罪过究竟在什么地方。”慧可说:“我已为你忏过罪了。你最好要皈依佛法,出家僧住。”僧璨说:“今日见到和尚,已知自己是一个僧人了,但还不知何谓佛法。” 慧可说:“是心即是佛,是心即是法,法佛本无二,僧宝也是这个道理。”僧璨彻悟,对慧可说:“今日始知人的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在于其心,佛法也是如此。” 慧可闻言,心中十分器重,当即为他剃度,连说:“是吾宝也!”取名僧璨。从此以后,僧璨的疮疾渐愈。两年后,慧可对僧璨说:“往昔菩提达摩自竺乾东来,以正法眼藏并信衣密付于我,我今授受于你,你要好好护持,无令断绝。” 慧可将衣法交僧璨后,又对僧璨说:“你受衣法后,宜处深山,不可行化,因有国难。”僧璨说:“师既已预知,愿师明示。” 慧可说:“不是我能预知,而是达摩祖师的《般若多罗悬记》中的‘心中虽吉外头凶’这句偈语就要应验。我校算了一下年代,这场灾难正好应在你的身上。你要谨思前辈祖师的诲训,千万不要罹此世难。”果然几年以后,武帝宇文邕灭佛,僧璨遵从师嘱,只身南徙隐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省天柱山风景名胜区),往来于司空山(今安徽省岳西县境)与皖公山之间,居住无常,隐姓埋名,在荒郊野外化缘,在山野餐风饮露。这样生活了十几年,竟无人知晓。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才正式驻锡山谷寺,公开传经布法,教化四众。他在隐居天柱山期间,常在这座崖下面壁,因此,这座崖被称为“达摩崖”。

看,这块石上刻有“解缚”两个大字,这就是当年四祖道信求三祖僧璨给他“解缚”的地方。隋开皇十二年( 592年),13岁的沙弥道信来山谷寺拜谒三祖僧璨,当时僧璨正在洞里参禅。道信说:“求大和尚为我解缚。”三祖问他:“谁缚你了?”道信回答:“没有人缚我。”三祖说:“我已经给你解了缚。”道信闻言大悟。从此,在三祖身边侍奉九载。601年,三祖传衣法给道信,成为中国禅宗四祖。

中国佛教禅宗,由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传入。达摩居嵩山少林,谓之祖师。神光在达摩洞前求师大法,断臂立雪,达摩传之衣法,取名慧可,为禅宗二祖。僧璨、道信是禅宗的三祖、四祖,四祖道场在黄梅。禅宗五祖弘忍居黄梅东山,教众云集,史称“东山法门”。慧能来自广东,密受弘忍衣法南归,为禅宗六祖,开创“顿悟”宗风。从此,禅宗兴盛于世,遍布全国,远及海外。我们从禅宗发展史上可以看出,僧璨承上启下,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传承禅宗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打破了禅宗“以心相传,不立文字”的规制,以其毕生心得终成《信心铭》,奠定了中国禅宗的理论基础。僧璨在这里潜心修持,卓锡弘法,传承衣钵,著述《信心铭》,因此,三祖寺的地位和影响也非常显著。在我们皖西南这一带,天柱山、司空山、黄梅东山,构成了禅宗“金三角”地带。三祖寺是最具影响的禅宗圣地,受到历代帝王的封赐,是海内外信众的朝圣之地。

摩围泉

“解缚”石往西,有个“摩围泉”,北宋诗人黄庭坚寓居舒州时,最爱饮此泉水,于山谷处筑室读书。他不但亲笔为摩围泉勒石题名,而且还以“山谷道人”、“摩围老人”自号。后人为纪念他,就在石牛古洞处建造了“涪翁亭”。

民间有一个关于摩围泉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三祖寺下居住着一对农家夫妇。他们祈祷三祖,将摩围泉变成了香醇可口的酒。由于酒味香醇,来喝酒的人特别多。几年一过,发了财。可那个女人还不满足,埋怨泉水只能变酒,不能出糟,他们没有酒糟喂猪。最后三祖又将摩围泉的酒水复变成了原来的泉水,并在摩围泉的石壁上留下了一首偈语:

天高不为高,人心最为高,

泉水当酒卖,还嫌猪无糟。

观音殿

大雄宝殿的西侧,是尊客堂,也叫客堂。客堂是接待僧众和宾客的地方,也是禅宗丛林寺院管理组织的四大堂口之一。在客堂内,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塑像。

现在,我们来到了观音殿。殿内供奉一尊千手观音铜像,两边有善财童子和龙女的铜像。观音殿内可求签。据说三祖寺的签很灵,哪位不妨试一试。

我们现在经过“朝圣门”。“朝圣”就是上塔院朝觐(jin)三祖圣像。

升谷文钱

左边的这幅“山谷”碑刻是明代嘉靖初年安庆知府胡缵宗的题刻。这里有一长方形的小石宕,旁边刻有“升谷文钱”四字。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唐武宗灭佛时,那年冬天下大雪,有一个小沙弥饿倒在雪窝里。他醒过来后,发现自己身边的积雪融化了,石宕里盛满了白米,白米上还有一纹铜钱。他将米取回去食用了,刚好是一天的食粮。用铜钱买了香在三祖墓前供奉。以后天天如此,小沙弥靠了这升谷文钱度过了一个残冬。可他嫌这石宕小了,便偷偷地将石宕凿大,以为能得到更多的米和钱。第二天,小沙弥到石宕一看,石宕仍缩小到原来那么大。从此,这里不再出米和钱了。

立鹤松

这幅“香嵓”碑刻,是康熙末年安庆知府张楷的题刻,“嵓”是“岩”的异体字。这棵古松,叫立鹤松,看它苍劲挺拔,枝叶如盖,形如立鹤。据专家考证,这株古松树龄在500年以上。立鹤松还有一层意义,是说当年白鹤虽然没有得到凤形山,可三祖寺还是欢迎它常来做客,象征释道两家,和睦共处。

沿石级而上,左边是“解缚亭”,纪念三祖为四祖解缚而建。再上行跨路而建的“信心亭”是为纪念僧璨著述《信心铭》而建的。《信心铭》以诗体写成,146句,四字一句,584字,这是中国人著述的第一部禅宗经典,为禅宗以文字总结其修习经验开创了理论先河。

立化塔

路旁这座3米高的圆形砖塔叫立化塔,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606年,僧璨在寺前法会大树下为信众传经讲法时,合掌立化,应验了佛门常说的“立地成佛”的俗语。这座塔就是为纪念僧璨说法立化而建的,其建筑风格很别致,圆身尖顶,竹节底座,近似蒙古喇嘛塔,在汉地很少见,大概是元代所建。

三高亭

这座石亭,是明代潜怀两县的何氏后裔为纪念他们的先人何氏三兄弟而建的“三高亭”。何氏三兄弟名何求、何点、何胤(yin),是南梁时潜山的隐士。他们授官不做,终身不仕,归隐天柱,著书讲学。凤形山是他们家的私宅。他们把凤形山献与宝志,供他建刹。后人为纪念他们的高风亮节,在此建“三高亭”。另建有“三高门”、“三高书院”,后毁。亭子石柱上这幅联是清光绪举人何雯所题:

长揖傲夷齐,看山外白云,招隐共诗崖酒岛;

所居在廉让,访洞中丹灶,编书续高士神仙。

该亭高3.5米,东西跨度3米,南北距2米,全部采用块石架造。亭顶部是以平薄石板铺成,亭脊两端饰以石雕鱼尾状翘角,脊中有一石塑佛像。南北亭檐下,立有重修的两方碑记。此亭是颇有特色的建筑。

宝公洞

穿过三高亭,向右前往宝公殿。这是为纪念当年宝志开山而建的,殿的正中供奉着宝志肩扛锡杖的立身铜像。再沿石级而上,右前方的翠竹林中,就是当年宝志栖身习静的“宝公洞”,洞内立有明代弘治年间的“宝公开山之记”的石碑一方。这里翠竹修篁,环境极佳。现于宝公洞前新建“宝公亭”,供游人凭吊和小憩。

千佛殿

我们再上60余级石阶,便到了三祖寺的塔院门,门楣上的“山谷寺”匾额是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穿过门楼,迎面便是千佛殿,楹联是朴老所书:

三祖道场重现,千花满载而归。

殿内居中供奉的是“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的意思是光明普照万方。四壁小龛中,供置一千余尊陶质鎏铜小佛像,谓之“千佛朝毗卢”。这千尊小佛像,你怎么数也数不清,等你数清了,你也就彻悟了。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保护政策|法律声明|投诉方式|友情链接|站点导航|2008版回顾|2005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