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寂塔
千佛殿后身就是觉寂塔。这是潜山县现存的又一座历史悠久的宝塔。唐天宝四年,即公元745年,舒州别驾李常取三祖遗骨火化,得五色舍利三百粒,以其中百粒塑三祖像,并出己俸建造一座三祖舍利塔,置三祖塑像于塔底层。公元758年,唐肃宗李亨赐山谷寺名为“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公元772年,唐代宗李豫赐三祖舍利塔名“觉寂塔”,赐三祖僧璨名“鉴智禅师”。后来,寺院和塔多次被毁和重修。现在的塔,塔宫里珍藏有三祖百颗舍利子,是唐代的塔基、宋代的塔刹、明代的塔身。宝塔为楼阁式塔体,砖木结构,飞檐翘角,斗拱相乘。塔高30米,七层八方,外旋中空,螺旋而上。每层四门相对,两虚两实。游人登塔,常被虚实所迷。塔顶置有相轮,由8条碗口粗的铁链牵制,链上系有400余只风铃。风吹铃动,叮当悦耳。登上高层,北可见天柱群峰叠嶂,南边是城市田畴,尽收眼底,远可眺大江东流,近看是潜水横陈,山谷流泉,茂林修竹,满目青翠。九井西风轻拂,晨钟暮鼓相闻,好一派古寺风光,僧家幽境。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觉寂塔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院东寮房有前任三祖寺住持宏行的纪念堂。宏行和尚2001年圆寂,火化后,有五色舍利子三百多粒,这与三祖僧璨真是不谋而合,是当代和尚中的一个奇迹。我们可前去参观图片和实物,以饱眼福。
塔院西寮房辟有“地藏殿”,殿内供奉有地藏菩萨铜像,这是一个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菩萨。他的两边,是他的两大助手道明和尚、闵长者。这位闵长者原是道明和尚的父亲,他看自己的儿子跟地藏出了家,修成了正果,他也修行了。不过,他没有落发,还是布帽布衣。
祖师殿
塔院的北端,是祖师殿。殿内正中供奉禅宗一祖菩提达摩,东边是二祖慧可,西边是三祖僧璨三尊铜像,三位祖师同受香火。
祖师殿的楼上,便是藏经阁。阁内也供奉着三位祖师的木塑装金像,珍藏有《大藏经》等佛教经典。《大藏经》,是台湾佛教协会通过赵朴初会长转赠给三祖寺的。
出了祖师殿,我们沿着东寮房的内走廊到后面去看看宏行和尚墓塔,整个墓圹和塔都是精细花岗石砌成。墓塔的南边是“海会堂”,“海会”,同墓之名,海众同会一穴之意,是安放佛教徒骨灰的地方。
现在我们来到“圆通门”。“圆通”是指修行者对事理精了无碍,融会贯通之意。过圆通门,来到延寿园,可到当年宝志和尚卓锡时留下的“卓锡井”。井水清泓碧澈、久雨不盈、久旱不涸,堪称一绝。
东边的山岗便是当年白鹤道人止鹤处的白鹿岗,岗上建有白鹤观,宋徽宗赐名“真源万寿宫”。汉武帝驾临天柱时的祭岳坛也设在此岗上,只可惜,真源宫和祭岳坛都被毁,只剩下汉砖绳瓦。目前,潜山县已将这两大景观列入建筑规划,正待恢复。游客朋友们下次来,定能一睹这两大庄严景观。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概述
步出三祖寺,我们接下来游览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在这之前呢,我要向大家提个醒,请大家在欣赏石刻时,不要用手去抠石刻,也不要践踏石刻,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近年来,为倾力打造精品人文景区,天柱山风景区全面启动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保护工程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工程。通过裂隙灌浆、危岩支护、锚杆加固等方法,对众多石刻进行严格的保护,并于2009年4月,对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景区进行恢复性整修。将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掩埋的山谷河床,重新暴露出来,还原历史原貌。并做相应的历史人文复建(如黄庭坚读书台、李公麟绘青牛图等),铺设游人步行栈道、花圃等。现今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正以崭新的姿态笑迎八方宾朋。
步入谷中,前面就可以看到古“潜阳十景”中的两景“石牛古洞”和“山谷流泉”。它位于三祖寺西边的山谷间,这里,有一股清泉沿石壁潺潺而下,清冽明亮,泠泠有声,常年不枯,两岸野花闲草相伴,环境十分幽雅。唐宋以来,达官名士来游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或撰文刻于石上,或赋诗镌于山崖,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山谷流泉”流经石牛洞,上段名“潺潺溪”;中段名“石牛溪”,傍青牛石而过;下段是具体的“山谷流泉”,经西林桥下出谷口,注入潜河。在这全长500余米的河谷中及其两面崖壁上,刻满了自唐代以来1200余年间的摩崖石刻300多方,至今尚能辨认的有280多方。石刻诗、文、题、记齐全,行、楷、隶、篆、草俱备。这是考证1200多年间有关历史的天然档案馆,又是直接瞻仰、欣赏历代名家文采、书法的博物馆。
元刻
首先,特别提醒游客朋友们观赏两幅元代题刻。元代因实际控制中原的时间较短且元人尚武不崇文,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除戏剧外)受到一定的压制,故留下来的石刻也极为罕见,而我们这条小山谷里却有两幅。一幅是元代诗人吴伋的一幅诗刻:“旌驾桥连拜岳坛,神仙何处留空山,石牛洞里诗无数,尽在烟云飘缈间。”吴伋的生卒和经历现已无从查考,但从自称“武林山人爱闲子”以及诗的内容来看,像是一位闲适诗人,诗句虽明白如话,却意境深远,同时也反映了天柱山悠久丰厚的道教文化,对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做了一个精到的总结。
另一幅是当时的安庆路判官叫八儿思不花,和副职及学生的记游题名刻,请看:“安庆路判官八儿思不花偕掾(yuan)王景瞻、学生汪大本来游。时至正九年己丑九月日李巡检命工刻。”安庆路是元初废安庆府改为淮西江北道安庆路,辖五个县。偕掾,就是与副职一起的意思。至正九年,即1349年。这幅石刻从侧面反映了元代的行政区划变迁和官职设置情况,同时也可看出战争硝烟散尽,蒙汉同游的情景。
张同之诗刻·陈棅题名刻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有众多的是写景,如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张孝祥的儿子张同之任舒州知州时,曾题五言律诗刻于石上,“石龛擎古木,山谷卧青牛,半夜朝风起,长年涧水流。”20个字就将周围山川形胜画龙点睛的描绘出来,游人读来琅琅上口,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最后一句“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则道出了作者对于此地的高度评价。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有的是记事,如南宋庆元丁巳(即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年间2月至5月,舒州地区发生罕见的旱灾,以至于地方官陈棅先来慰问农民,75天后又到著名宫观天祚宫求雨。这是一幅较早反映“三农”问题的石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天柱山渊源流长的“求雨文化”。一位封建社会的地方大员,能够做到“情系民生,勤政爱民”,实属难得。
石牛
顺着这条石板幽径而上,就看到栩栩如生的大石牛了。所惜在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造田运动中,石牛背被炸开,石牛上的石刻也受到严重破坏。黄庭坚作有《青牛篇》一诗,原刻于牛背上,惜已剥落。石牛背上镌有明代安庆知府胡缵宗篆书“石牛”、楷书“天下奇观”等写景纪游题刻。历代状写石牛的诗作极多,明代安庆知府胡缵宗有题《石牛》诗写道:“耕时云已红,卧处月犹白。上为河边星,下为溪边石。”清代诗人丁珠在《石牛古洞》诗赞美石牛是“一品神仙”:“古洞悠然小洞天,石牛得此本天全。谁迎紫气谁能杖,不粪黄金不受鞭。齿洁无劳临水漱,心闲惟爱枕云眠。千秋山谷真知己,信是烟霞一品仙。”
石牛古洞
我们再往前走,就到了石牛古洞了。所谓“石牛古洞”,因有巨石状如卧牛饮水,并有天然石印酷似牛蹄脚印,称为石牛;古洞是指这里石崖嵯峨,藤萝缠绕,松竹掩映,一弘清泉潺潺流出,幽深如洞。我们来看看这个硕大的牛蹄印痕,旁边有“牛蹄”二字石刻。这里是整个摩崖石刻最集中最精华的部分,其中唐人石刻五块。请看,“不信青牛曾入洞,分明石上印双蹄。”由此,大家更可信就是石牛洞了。
唐刻
这一处是唐代吕渭的题名刻,但未留年款。这方石刻可能是他在任舒州刺史时的留刻,这是山谷流泉已发现的摩崖石刻中年代最早的一幅。吕渭于786年出任舒州刺史,喜爱舒州山水,曾结伴游览山谷林泉之胜。这是唐代文学家、名宦李翱的题刻。李翱,字习之,年少时师从韩愈,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文辞浑厚,名重当时,曾任舒州刺史,于长庆二年(822年)游石牛古洞,题刻于石壁。只可惜此刻于民国初年被古董商盗卖,成为一幅残刻,此刻被“大理李元阳”之刻叠压。还有一幅唐刻是历任舒、湖、楚三州刺史的李德修的题刻。李德修是唐宪宗宰相李吉甫的儿子,文宗宰相李德裕的哥哥,在舒州任职时,于宝历二年(826年)率12个官场好友畅游石牛古洞。请看这幅石刻都是同游者的籍贯和姓名,字体正楷,遒劲有力,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
李白诗刻今何在?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游历舒州(潜山)时,《安庆府志》载:“结精舍于皖山,读书其中”。做有《避地司空原言怀》、《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谒庐江主人妇》、《志公画赞》等诗作。曾写过多首赞美天柱山和记叙舒州风物的诗,特别是《江上望皖公山》诗中写道:“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李白对天柱山仰慕之情,溢于言表。据《李白在安徽》记载,公元750年,李白从金陵过长江入皖河在天柱谷口登崖,“在涧边的古崖下部题诗留字,抒发情怀。”潜阳十景之一的“诗崖漱玉”由此得名。因年代久远,加上沙淤水位增高,崖壁半存,诗刻溟没。
王安石题刻
在琳琅满目的石刻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宋代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和文坛巨子黄庭坚的名篇大作了。宋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九月十六日,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夜宿三祖寺。当晚,他和其弟王安国在住持文铣和尚带领下,迫不及待地举着火把夜游石牛古洞,见石壁李翱留名石刻,非常敬佩,“坐石听泉久之”,第二天再次游览并留下题刻记其事。不久,王安石写下“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傍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一诗,抒发他夜游的心境。后来他入相得志,将原诗改成“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大家看,改诗也刻在石牛洞石壁上,十分醒目。由于入相前后心绪不同,造成作者对石牛洞的山水景物不同的主观感受。古人石刻大多是自右向左的,王安石这幅石刻自左至右,与水流方向一致,体现出这位禅家诗高手“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恬静心态。南宋魏国公留正看到荆公等名篇以后,深有感触,也写下一首诗刻于谷底:“先生仙去几经年,流水青山不改迁,拂拭悬崖观古字,尘心病眼两醒然。”字里行间渗透出深邃的哲理。此刻旁有“东坡”二字,也有一说该诗系苏轼题刻。
黄庭坚题刻
在山谷流泉石刻中,数宋刻最多,达100余幅。宋代名人雅士、达官显贵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刘沆、舒雅、蔡伯俙、李柬之、留正、张同之等都酷爱天柱山水。在舒州任团练副使的苏东坡曾想定居潜山,他给友人写道:“平生爱舒州风土,欲卜居为终老之计。”“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更是把自己当成潜山人,他特别喜爱石牛古洞的林泉之胜,自号山谷道人,常坐在石牛上读书,宋代第一画家李公麟曾为他作画《黄山谷坐牛图》。黄庭坚在潜山写下十几首诗,其中在《题潜山》诗小序中写道:“余家潜山,实为名山福地”,作潜山诗,长达92句。而另一首《青牛篇》诗曾刻在石牛古洞旁的大石上,如今诗刻不复存在,但在石牛古洞悬崖上有一叙事刻可以作证,曰“李参、李秉夷、秉文、吴择宾、丘揖观余书青牛篇,黄庭坚庚申小寒。”这幅石刻笔法瘦劲,飘逸隽秀,字体开张,超卓之中寄深远之意。人们常以“长枪大戟”来形容黄庭坚的字,其捺画尤其奔放,被称为“元祐脚”(黄庭坚的书法在宋哲宗元祐年间知名)。苏轼曾戏称黄庭坚的字是“树梢挂蛇”,请各位仔细看一看,是不是这样?
李师中题刻
这是北宋神宗尚书右司郎中李师中被贬职任舒州知州游石牛古洞时,见其先祖李德修在245年前留下的题刻,大为感慨,于是勒字李德修题刻之下,这段石刻自左直读长达100多字,“师中十一世祖唐御史大夫讳栖筠生丞相讳吉甫……”详述了李氏家史,告诫后世子孙要好好保护祖上石刻,这段题刻和《宋史》中《李师中传》的记载完全吻合,为研究李氏家谱和宋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李氏家族在唐宋时期显赫的政治地位。李氏祖孙先后任职舒州,而又同崖勒字,令人称奇,这在名胜区摩崖石刻中极为罕见。
涪翁亭
我们眼前的这座亭子名为“涪翁亭”,是为纪念黄庭坚而建。黄庭坚别号“涪翁”,他在山谷筑室读书,后人在他读书处建涪翁亭,原亭在石牛溪东侧,与石牛相对,这座亭子现移址到山谷之西,是1984年新建的仿宋建筑,混凝结构,攒尖四角,亭檐下边配有“美人靠”。坐在亭内,近可赏林泉幽径之胜,远可眺禅寺古塔之姿,极目纵情,心弛神往。
秋兴崖
我们顺着水流而下,石牛古洞右侧摩崖上的一幅石刻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已故台湾著名书法
全长500余米的山谷流泉,原本普通山涧溪流,为什么却声名卓著,原因有三:一是靠近大别山咽喉要冲著名古代楚南驿道。唐宋以来,这条平行于大别山东南余脉的驿道是东南舒、湖、楚等州郡通往西北唐都洛阳、宋都开封的交通要道。驿栈相距不出10里,官员要吏、贡赋朝纲、商贾学子、军马、政邮,都日夜兼程,不绝于道。而山谷离最近的痘姆驿仅一河之隔。二是依托历史文化名城——梅城。梅城始建于楚灵王,汉时称皖城,唐宋均为州郡治所,是皖舒六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山谷离这个中心仅10余里,车马舟楫相当便利。三是山谷座落在佛道昌盛的凤形山、白鹿岗。道观天祚宫在其左,真源宫位其右,更有南州冠第一的三祖禅林近在咫尺。这里高僧羽客云集,道徒释子连袂。他们都是山谷流泉声名的鹊起人。
山谷流泉的诗文题刻,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多、大、名、秀”的特点。有的字大如斗,有的字小如盅,有的镌凿于百尺峭壁之上,有的雕刻于幽邃洞岩之中。从体裁上看,诗词歌赋记铭,文体齐备;字形上真草隶篆行五体俱全,颜、柳、欧、米、赵各流派应有尽有;刻石方法阴阳兼有,方圆相济;从石刻年代上看,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唐、宋、元、明、清、民国、直到现当代,每个朝代都有,没有断代,真是一溪系千秋。
“诗崖石刻藏幽谷,水咽泉声如漱玉。”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被誉为一条书法艺术长廊,有“安徽第一刻”之称。经文物工作者精心保护和发掘,一些被淹没的名作佳篇不断被发现整理出来,当代名人的新作也将刊刻在新开辟的规划区内,山谷流泉石刻书法艺术的长廊在新时代不断延伸。每每游人至此,都对如此宝贵的文化遗产,叹为观止。
潜水滨河观光带
潜河滨水观光带建设工程是潜山县政府2008年十件实事之一。由苏州塞奇影视文化公司对工程进行整体策划,北京时空筑城设计研究院进行项目设计。工程建设范围为旌驾桥至白水湾的5公里潜河河段,而且可预期向上有渐次的延伸。景区设计力求将天柱山诸多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景观建设之中,形成“沙滩娱乐区、拜祖祈福区、休闲购物区、运动体验区”四位一体的基本功能格局。潜河滨水旅游区可以和主景区实现资源互补,主景区是“山”,新景区是“水”;主景区是“天(高)”,新景区是“地(低)”;主景区是“山柱(阳刚)”,新景区是“水滩(柔美)”。“柱”可以理解为支柱、精神支柱、岸边依靠,“水“可以理解为流通、交往、行为追求,因此”柱”与“水”的关系可以视同为动与静、内与外、实与虚、心与行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进一步延伸,就表现为四个层面的内容,即佛心、道行、世俗、消费。佛心代表着禅宗文化,道行代表着养生文化,世俗代表着传统文化,消费代表着休闲文化。为此拓展出天柱山旅游新的内涵——“天柱山,最男人的山,最有‘戏’的山”。
诗崖漱玉·酒岛流霞
潜水南岸,吴塘左侧,有一苍崖,峭壁千寻,远观如同一朵盛开的莲花,它就是莲子崖,为天柱山有名的诗崖。诗崖依山傍水,清流潆洄,浪吻崖壁,溅花如玉。历代贤达高士,每每在这里泛舟宴乐,置酒言咏,所赋之诗词,皆镌于崖壁。“诗崖漱玉”,因此得名。旧志列为潜阳十景之一。诗崖旁边有一帘崖,玲珑剔透,如天刻神镂,亦下临清流,为历代游子吟啸览古之地。诗崖旁还有一钓崖,下为鲈溪,因产鲈鱼得名。相传汉末左慈常到鲈溪垂纶坐钓,后人把他的坐钓处谓之钓崖。原有石刻“左慈钓鲈处”几字,今已淤没。明胡缵宗有诗云:“相传汉左慈,垂纶碧崖际。幻引淞江鲈,掣作杨花鳜。”
在三祖寺前,吴塘之浒,有一巨石卧于水中,形如石岛,景观非凡。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来到这里,坐在石岛上一面饮酒,一面欣赏这里优美的山光水色。那殷红的石色映在河水里,五光十色,如彩霞流荡,美不胜收。李白被这奇特的景象所陶醉,诗兴勃发,吟出颇有韵味的“酒岛流霞”四字。从此,“潜阳十景”之一“酒岛流霞”的美名就传开了,吸引着历代文人雅士纷至沓来,寻踪觅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在明代文人的诗作中,把酒岛与兰亭、辋川、习家池等名胜相提并论,可以看出这一景致的优美。如今酒岛不存,但当年之韵致,依然未竭。游人至此,寻幽访古,登临送目,洗心涤虑。
潜河漂流
潜河也称潜水,属安徽皖河水系,它发源于大别山东南部公界山和黄毛山两山之间的来榜坳,流经质西、潜山、怀宁三县,流入长江,全长116公里。三祖寺前的野寨河段河面较宽,达380米,长达18里,这段河流水清,游鱼可数,水底五颜六色的鹅卵石,随着不同角度阳光折射,熠熠生辉,令人神往遐想。沙白似丰年瑞雪,俗称“十八里银滩”,是华东地区最优良的内河沙滩资源。
潜河漂流是深受游客欢迎的一个旅游项目,结合戏曲、沙滩,将漂流的过程真正情景化、互动化,使游客融入其中。坐在竹筏之上,人随筏走,筏随水流,一边吟唱着地道的黄梅戏,一边欣赏着两岸的无限风光,是多么的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