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继续参观第二展厅
一、新民骄子
这是《新民报》报头照片。这就是当时新闻界著名的“三张一赵”合影。《新民报》创刊于1929年9月,开始为民间小报,后逐步发展成为一大报系,鼎盛时,有北平、上海、南京、重庆、成都等“五社八版”,成为当时读者群最广的民营报。其中,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和赵超构公认为顶梁柱,被报界誉为“三张一赵”。
文友张友鸾,生于1904年,卒于1990年,安徽安庆人。1927年秋到抗日战争爆发,先后参加南京《民生报》、《新民报》、上海《立报》等民营报创刊工作。历任过《新民报》主笔、经理。作品有长篇小说《秦淮粉墨图》、《胭脂井》等。他一生从事新闻和出版工作,与
张慧剑1904年生,卒于1970年,安徽石台人,人称“副刊圣手”。他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和校注古典文学。主要著作有校注《儒林外史》,散文集《农事说林》,电影文学剧本《李时珍》等。因与张恨水、张友鸾都是安徽人,人称三个“徽骆驼”。
二、学会足音
张恨水研究会于1986年开始筹备,1990年10月在安徽大学正式成立。张恨水研究会成立以来,岁岁有安排,年年有成果,1998年被评为省级优秀学会。这是1988年10月首次在潜山举行的学术研讨会照片,当时有美国、香港及大陆知名专家学者130多人参加会议。第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张恨水百岁诞展纪念活动于1994年10月在潜山举行。第三次学术研究会1997年11月在北京举行。到2002年为止,已经举行过五次大型学术研讨活动。
这是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期间,张恨水的子女张明明、张蓉蓉、张二水、张全、张伍、张正等,前往岭头乡黄岭村凭吊父亲张恨水故居“黄土书屋”。
1996年,张恨水研究会与安庆日报联合主办首届“张恨水文学奖”,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文学创作发展。
张恨水研究活动推动了对中国通俗文学的研究和通俗文学创作的繁荣,一大批学术研究专著问世。这是1988年出版的《张恨水评传》、《小说奇才张恨水》,是上海社科院
这里是张恨水子女撰写的《回忆我的父亲张恨水》、《回忆父亲
三、翰墨飘香
张恨水研究活动开展十多年来,一直受到各级领导和海内外仁人志士的关注,许多知名人士为张恨水研究会或张恨水陈列馆题词赋诗:
这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孙起孟题词:“有血有肉,爱憎分明”。
这是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周而复的题词。
这是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的题词。
这是曾与张恨水在《新民报》一度共事的
这是著名作
……这些题词赠言充分表达了他们对张恨水这位大家的崇敬和热爱,对张恨水研究活动的关心和支持。
太平塔
大家现在所看到的是始建于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年)的太平塔。我们古皖城原南西北三门都有塔,太平塔又叫“北门塔”,因屹立在古城的北门而得名,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城区现仅存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塔,也是安徽最古老的宝塔之一,因年代久远被誉为“安徽第一塔”,现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太平塔是妙济真觉大师童师菩萨的舍利塔,塔前有真武殿,塔后有玉皇阁、石华表,塔旁有太平寺。塔寺一体,气魄雄伟。宋朝著名的法演、慧勤、佛鉴等禅师曾相继在此说法,香火盛极一时。
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初十,张献忠率领起义军进驻桐城,随后派人攻入潜山。潜山知县李允嘉与其手下一帮人无处藏身,就逃到太平塔来躲难。他们潜入太平寺,混杂在僧侣之间,想逃避追杀,结果还是被太平军发现,知县李允嘉等十一人被押至桐城处决。起义军临走时,放火将太平寺、真武殿、玉皇阁烧毁了,大火殃及太平塔,塔上的楼板、塔刹、塔柱等木质结构皆成灰烬。唯砖式塔体独存。1994年国家拔专款进行了维修,这座塔现可供游人登塔游玩。
太平塔七层八角,塔高约43米。塔的每一层都镂刻砖雕佛像,仪表各异,造形生动。塔体内外有龛,大小不一,供奉砖雕佛像近千尊,形象十分优美。最有趣的是塔门布局,塔的每一层都有虚实相对开的四门,两虚两实,每层的楼道出口迥异,如同迷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登塔,亲临其境地感受穿楼绕廊、虚实相对的奇妙乐趣吧!当您登至最高层时,可远眺天柱风光,可俯视今日的皖城,楼宇林立,井然有序。
提醒您在登塔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现在请各位自由活动,十分钟后我们驱车前往乔公墓。
乔公庄园(胭脂井)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东吴的孙策和周瑜当年在攻克皖城时,遇到了两位绝色女子。曹操也一心想得到这两位佳人,命人筑造了铜雀台。唐代杜牧诗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说如果没有赤壁之战,就不可能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如果曹操占领了东吴,二乔岂不要被曹操锁在铜雀台了?大乔和小乔,就是三国时期的绝代佳人,她们是两姐妹,大乔名乔贞,小乔名乔婉。东汉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命周瑜率兵攻皖城,得乔家二女。孙策娶大乔,周瑜娶小乔,当时孙策、周瑜都是青年英雄,英雄爱美女,美女配英雄,传为千古佳话。苏东坡词中写得好:“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以这么说,没有小乔,周瑜恐怕就没有日后的成就。我们现在将游览的景点就是这两位大美人的家——乔公故宅。
“乔公故宅”是潜阳十景之一。现在我们所到的位置就是乔公居住的故址。请看这口古井,它就是赫赫有名的胭脂井。井圈上刻有“建康元年--月”的字样,字迹有些模糊,但它却是历史的见证。这口井被发掘出来后,1995年7月,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组来到这儿拍摄了《安徽潜山发掘千年古井—胭脂井》节目。关于此井得名有个传说,是说二乔爱在井边梳妆,常常对着清亮的井水观容颜、理鬓发,梳妆之后,将残余的胭脂香粉埋在井栏四周,日子久了,井水渐渐地变成了粉红色,故名胭脂井。后人在井上建亭,名秀英亭。黄庭坚有诗句:“松竹二乔宅,雪云三祖山。”描述了乔公故宅优美的自然环境。历代文人雅士、官宦名流都曾到此游览,留下了许多凭吊的诗篇,明代诗人高启在《过二乔宅》诗中写道:“孙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结君臣义,奇姿联璧照江东,都与乔家做佳婿。乔公虽在流离中,门楣喜溢双乘龙,大乔娉婷小乔媚,秋水并蒂开芙蓉……”我们可以想象到二乔倾国倾城的美貌。
1986年,胭脂井被列为县保。现在呢,这儿正在规划建设“二乔庄园”,以重现当年风貌。
天宁寨(舒王台)
现在前往天宁寨,凭吊王安石读书台。天宁寨位于潜山县城内东南部,此处高出四周7-10米,面积约百亩,是城里唯一的一座小高地。东汉时,曹操麾下大将张辽曾在此屯兵,因此民间传说这里是曹操83万人马一夜之间挑土筑起的“点将台”。上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发现这里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与薛家岗文化遗址属于同一个文化类型,证明了在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此生息、繁衍了。北宋庆历年间,寨上始建天宁寺,明末史可法在此建天宁寨。天宁寨的西北部,现为中共潜山县委机关驻地。东南面是桃园,环境十分清幽雅致。天宁寨东南西三面环湖,湖面近千亩。春夏季节,荷花盛开,美不胜收。“三湖一寨”已做为公园规划,整体开发。
这里就是王安石读书台遗址。宋皇佑年间(1051—1053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时年31岁。传说他在赴任途中,所乘坐的船只正在夜幕中行驶,忽然发现前面有一光点,熠熠生辉。那光点由远及近,原来是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踏波踩浪迎他而来。那女子双手捧一颗宝珠,对王安石说:“
历代游人登临怀古,莫不感慨万端。明代安庆知府胡缵宗为弘扬王安石治学勤政精神,在舒王台遗址上建起了皖山书院。虽然这些历史景观至今已了无痕迹,但游人至此,仍生出许多的想念,正如清代李载阳的诗中所写:“台高月皎洁,清影照回廊。至今留胜迹,千古有余香。”
各位朋友,“古皖城觅踪”游程暂告一段落,下面的时间安排大家在旅游定点商店购物。我为大家推荐介绍一下天柱山的土特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