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第十一篇 《孔雀东南飞》文化园(一)
发布时间: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导游内容:概述→孔雀东南飞塑像→诗中人物故事传说→孔雀园→孔雀坟→半月塘→焦刘纪念馆→孔雀台→永镇庵→《孔雀东南飞》影视城→欢送语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将去游览的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孔雀东南飞》文化园的有关景点和遗迹。

《孔雀东南飞》这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诞生于汉代,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这是比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早1400多年的东方情爱故事的经典之作。这首诗的故事发生地就在我们潜山和怀宁县。诗前小序中点出了焦仲卿的身份是“庐江小吏”。庐江,自西汉即设置庐江郡,当时我们这里属于庐江郡皖县辖地,郡治就设在古皖城,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潜山县城。

一、《孔雀东南飞》塑像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雕塑,反映的就是《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整座雕塑以孔雀双飞造型,线条简洁流畅,突出了生死相依的主题。由双飞的孔雀变换为一对紧拉着手、不忍分离的青年男女形象,象征着这对青年男女恩恩爱爱、比翼双飞。他们——正是诗中的主人公焦仲卿、刘兰芝,为了纪念这对“誓天不相负”的恩爱夫妻,更为了表达对这双妙龄男女追求真挚自由爱情、以生命抗争封建礼教的崇敬,我们潜山县雕塑了这尊《孔雀东南飞》塑像。雕塑基座的正面题词“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所题,底部的图案分别是磐石和蒲苇。“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象征着两人纯洁而坚韧的爱情。基座背面敬录了诗作全文,下面就请诸位再次去感受一下这部“叙事如画,叙情若诉”的光辉诗篇吧!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在我们大家前往“孔雀园”途中,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该诗最早见于南北朝时代陈朝人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妻作》,作者已无从查考。后来宋朝侍读学士郭茂倩编入《乐府诗集》,改题《焦仲卿妻》,1956年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取诗的首句为题,一直沿用至今。《孔雀东南飞》这部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古代继《离骚》之后最优秀的文学杰作,是汉乐府诗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作品。《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全诗357句,连诗前小序1838字,被誉为“长诗之圣”,又被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诗歌叙述的故事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19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与美丽、善良而又勤劳的刘兰芝结为夫妻,两人情投意合。焦仲卿的母亲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辣子货,人称“焦八叉”。刘兰芝知书达理,温柔贤淑,针织女红,样样都会,是一个贤妻良媳。可这位封建而又顽固专横、有心计的老太太,对儿媳妇百般挑剔,她认为儿子结婚后,荒废了学习和事业,完全是兰芝漂亮的罪过,于是让儿媳日夜辛劳操持家务,“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织五匹布只花三天时间,焦母还嫌她织得慢。老夫人根本就不让兰芝与儿子呆在一起。她想到“红颜多祸水”,美人可以断送江山,美人也就会断送她儿子的前程。因此,她信口雌黄地指责媳妇“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硬是逼着儿子休妻。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焦仲卿劝母不成,很无奈,只得把兰芝送回娘家暂住一段时间,表示“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临别时,两人对天发誓,永不相负。谁料,兰芝回娘家后,趋炎附势的哥哥逼她改嫁给太守之子。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兰芝毅然“举身赴清池”,投水自尽了。仲卿不胜悲痛,也“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他俩纯洁的爱情深深打动了两家人,将二人合葬一起,在坟墓四周种植了松柏和梧桐。不久,松柏、梧桐枝繁叶茂,树枝相互交错搭接,焦、刘殉情后,有一对孔雀在皖河两岸徘徊飞旋,夜夜在树丛中啼鸣,久久不愿离去。人们都认为那是焦、刘二人的魂魄所化,于是用香烛祭奠,以寄托哀思。在我们的父老乡亲看来,孔雀是珍禽,富有灵性,对爱情异常坚贞,一旦失偶,终生不配,将焦、刘比成孔雀正体现了老百姓对他们的爱护和赞同。因此,当地百姓把焦刘合葬坟称之为“孔雀坟”。

我们都知道魂化孔雀并非事实,那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而“东南飞”却交待了焦仲卿和刘兰芝两家的地理方位。记得当年陆侃如教授在法国巴黎大学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时,主考官出了一个怪问题:孔雀为何要东南飞而不向西北飞?教授立即答到:“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这本是《古诗十九首》之五中的两句,教授用在这里意思是:西北方有座楼高入云端,孔雀飞不过去,只好向东南飞去。我们不能不佩服先生的才思敏捷,学识渊博。我们这里恰恰是“西北有天柱,上与浮云齐。”孔雀还真只能向“东南飞”了。其实,刘兰芝与焦仲卿家仅一河相隔,刘兰芝家住河东岸的刘家山,焦仲卿家住在河西岸的焦家畈,刘家在焦家的东南方,焦仲卿化为孔雀后,肯定只有向东南飞才能与刘兰芝见面的。

二、诗中人物故事传说

(潜山至小市的车上)

在我们当地,流传着很多诗中人物的故事和传说,我讲点给大家听听。

1、“焦八叉”

在我们当地,焦母被称为“焦八叉”。焦母是一个棒打鸳鸯的恶老太婆,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母夜叉。其实,焦母年轻时的日子并不好过,也是在自己婆婆的呵斥打骂中度日如年的,只是她并不推己及人,而是在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后又来磨媳妇。

焦母本是个童养媳。焦家是个大户人家,有良田千亩。焦母的婆婆自然瞧不起出身寒门的儿媳妇,总是想着法子折磨她,咒骂她,把她当猪狗役使。焦母年幼时势单力薄,只有任人欺凌的份,但她也绝非一盏省油的灯,后来她摸索出婆婆欺软怕硬的性格后,只要婆婆一找她的碴儿,她就仰面八叉地躺在地上,手脚朝天,拳打脚踢,口吐白沫,装痴卖癫,来个先下手为强。久而久之,婆婆也奈何她不得,甚至还惧她三分。与此同时,焦八叉的“美名”也在四邻八里传播开来。至今,我们潜怀一带,还把脾气很坏、泼辣凶悍的女人称为“焦八叉”。

2、“糯米官人”

焦仲卿是个懦弱忠厚的书呆子,人们把他称为“糯米官人”。据说焦家本是一个官宦世家,但到了焦仲卿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只好花钱在庐江府买了一个小官。焦仲卿在家排行老二,“仲”字在古代就是“老二”的意思。焦仲卿弟兄本有三人,可惜一大一小都病死了,只剩下他一根独苗苗,从不会巴结逢迎。自从他娶了兰心惠质的刘兰芝后,更是心无旁鹜,下了班就打马回家。

有一天,焦仲卿出得衙门,回到风景秀丽的焦家畈,恰逢阳春三月,麦苗儿青青,菜花儿黄黄,他情不自禁地跳下马,陶醉在这怡人的春色中,连马吃了人家一片麦苗都不知晓。正巧,被种麦人家的小孩看到了,跑过来牵着他的马缰绳就走。焦仲卿一看慌了神,生怕丢了马回家没办法向母亲交待,追上去说:“小兄弟,你把马还给我,我赔你的钱就是了。”这时,小孩的父亲闻讯赶来,责怪儿子不该对主人家没礼貌,让他还马,焦仲卿一看这人是他家的佃户,就坚持要免除他一年的佃租作为赔偿。佃户还要客气,焦仲卿竟不同意,生气说这是要陷他于不仁不义之中,结果非要佃户同意免交一年佃租才牵着马走了。

有人听说了这一段趣事后,写下一首打油诗:“马吃三棵麦,免除一年粮;糯米官人好,糍粑作心肠。”以此赞扬焦仲卿。从此,“糯米官人焦二”的绰号就一传十十传百地叫开了,“焦二”也成为懦弱者的代名词。如果现在你听到有谁喊别人“焦二”,你就知道那是骂人的话了。

3、“巧芝子”

刘兰芝心灵手巧,在当地被称为“巧芝子”、“能芝子”。而把苦受折磨的儿媳妇又称为“苦枝子”。诗中说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她自小就跟母亲学得一手好针线活,被人夸为“挑花绣朵样样会,大裁小剪件件能”的好姑娘。邻村汪婆婆是一位针线能手,听人这样夸刘兰芝,不信十几岁的姑娘就能有这么好的手艺,故意送几件针线活考考兰芝。

汪婆婆先拿出七尺布,要兰芝替她裁一件褂子,还要给她留下七尺布。刘兰芝毫不犹豫地拿剪子就剪,才一盏茶的工夫,一件褂子裁成了,剩下一条七尺长的布边,交到汪婆婆的手里。汪婆婆心中暗暗赞叹,嘴上却说:“我家小孙子的兜肚上要绣个字,这里有纸,还烦你一剪刀给剪出个‘萬’字。”刘兰芝二话不说,将手中的纸摺了几摺,一剪刀下去,一下子就剪出了个‘卍’字样符号。汪婆婆到这时才咧开瘪嘴一笑,高声夸赞:“你真是一个巧芝子!”

通常一个姑娘或小媳妇一天能织到一匹布就算很不错了,刘兰芝由于手脚麻利,往往一天能织到一匹半,但焦母仍然横挑鼻子直挑眼,最终还是要儿子将她休了。其实,焦母要赶走刘兰芝并不是仅仅因为她犯上作乱敢跟长辈作对,最重要的是焦母认为刘兰芝不会生育,不休了她会断了焦家的香火。从诗中我们知道刘兰芝嫁到焦家三年仍未有孩子。可见真正害死刘兰芝的是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

三、孔雀园

各位朋友,前面就到了小市镇。小市的地名也是源于《孔雀东南飞》这首诗。小市地处皖河东岸,原是一个比较繁华的河港,过去称为“小吏港”,也称作“焦吏港”,就是为纪念庐江小吏焦仲卿而命名的,后来小吏港演变为小市港,现为小市镇人民政府所在地。闻名千古的孔雀园、孔雀台都在这里。

唐朝大诗人李白于天宝七年(747年)从南京西游天柱山,在当地听说了焦刘二人的故事后做了一首七绝,题名《庐江主人妇》,诗中写到:孔雀东飞何处栖?庐江小吏仲卿妻。为客裁缝君自见,城鸟独宿夜空啼。

《孔雀东南飞》林园,就是焦、刘两家的后人为了诗中男女主人公的心愿,在怀宁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资助下兴建的。这座林园的建设,为后人吟诵这曲千古爱情绝唱凭吊提供了极好的场所。

大家请看,在我们的右手边有一长长的诗廊,这是用大理石隽刻的《孔雀东南飞》的全文,由原安庆市委书记汪石满题写。

四、孔雀坟

呈现在面前的这座坟墓,它就是孔雀坟。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就长眠于此,墓碑题为“汉焦仲卿刘兰芝之墓”。千百年来,众多文史评论家都认为它是一曲情爱绝唱,是可以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媲美的中国爱情故事经典。

《孔雀东南飞》诗中的结尾,写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合葬之后,坟墓四周种了一些松柏梧桐。这些树的枝桠是连接在一起的,树上呢,有一对鸳鸯面对面啼叫着。当然,这对鸳鸯肯定不是水里的鸳鸯,可能是诗名所题的孔雀吧!“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象征了焦、刘两人至死而忠贞不渝的爱情。

五、“半月塘”

我们前面的这个池塘形如弦月,“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它就是诗中女主人公殉情的清池,当地叫“半月塘”,象征男女主人公爱情难以圆满。

六、焦刘纪念馆

我们现在走进焦刘纪念馆,请大家欣赏焦刘故事的画卷。这里还陈列了许多名人为林园的题词。让我们共同赏析其中的几幅。

《谒焦仲卿、刘兰芝墓》诗,系海军政治部老干部谢超元先生所作。先生祖籍皖怀宁小市镇平坦村。19976月,先生回乡探亲,特去小市港晋谒了焦刘合葬墓。旧地重游,怀乡之情油然而生,浓郁的乡情乡风激起了先生的诗兴,当即赋诗一首。

岂轻生命也,奈不自由何?

家长其他长,慎毋恶作婆!

“生命诚可贵”,焦刘殉情不是轻生,而是以死抗争那个万恶的封建制度。一个“岂”字就把封建社会的罪恶全部揭露出来了。“奈不自由何?”一语破的,点出了封建制度罪恶的实质乃是扼杀人身自由、婚姻自主。封建制度的核心就是家长制。由“家长”而触及“其他长”:族长、长辈、尊长、长官等等所有的“长”,一笔概括无余。“慎毋恶作婆”,作者告诉人们要以焦刘殉情为教训,不要作恶婆,言下之意就是希望人们要做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不要做封建家长。一次“谒墓”,一首小诗,寥寥二十言,竟将横行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一笔伐倒,可谓神笔。

大连大学马芳辉教授,特抒写《卿芝情长偕挽殉节》的七律藏头诗一首。

卿琴我瑟两停当,芝室温馨厄运藏。情系焦门贤媳配,长怜芳黛恶婆伤。偕忠苦遇家风朽,挽败偏逢覆水殃。殉义双双花落去,节香千古美名扬。

“琴瑟”比喻夫妻之和合。这里分开用,以“琴”喻仲卿,以“瑟”喻兰芝。说明焦刘二人是“琴瑟”和合的美满夫妻。

“芝”指兰芝,说明兰芝像“芝兰之室”那样芳香,但是可惜其中蕴藏着“厄运”。

“情系焦门贤媳配” 句是说兰芝钟情于焦家,焦家幸而得到一位贤惠的媳妇,匹配了焦公子。

 “长怜芳黛”是写仲卿深深地爱上了兰芝。“恶婆伤”,则是直接鞭挞了焦母伤害了这一对情人。

 “偕忠”是指焦、刘二人相亲相爱,忠于爱情,可惜遇上了腐朽的家风。

 “挽败”是说焦刘二人共同努力挽救败局,但是偏偏逢上了暴虐的洪水,颠覆了爱情之舟,使之遭殃,形象地描绘焦刘失败的结局。

“殉义双双花落去”指焦刘用生命捍卫了纯真美好的爱情。

“节香千古美名扬”是说尽管他们不幸殉情了,但是他们的名节,或者说“节操”是会千古流芳的。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保护政策|法律声明|投诉方式|友情链接|站点导航|2008版回顾|2005版回顾